贈花卿原文及譯文
錦官城里的音樂聲輕柔悠揚,一半隨著江風飄去,一半飄入了云端。這樣的樂曲只應該天上有,人間里哪能聽見幾回?
注釋
(1)花卿: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
(2)錦城:即錦官城,此指成都
(3)絲管:弦樂器和管樂器,這里泛指音樂。
(4)紛紛:形容樂曲的輕柔悠揚。
(5)天上:雙關語,虛指天宮,實指皇宮。
(6)幾回聞:本意是聽到幾回。文中的意思是說人間很少聽到。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約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過功,居功自傲,驕恣不法,放縱士卒大掠東蜀;又目無朝廷,僭用天子音樂。杜甫贈此詩予以委婉的諷刺。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禮儀制度極為嚴格,即使音樂,亦有異常分明的等級界限。據(jù)《舊唐書》載,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淵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訂大唐雅樂,“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這些條分縷析的樂制都是當朝的成規(guī)定法,稍有違背,即是紊亂綱常,大逆不道。
贈花卿賞析
這首絕句,字面上明白如話,但對它的主旨,歷來注家頗多異議。有人認為它只是贊美樂曲,并無弦外之音;有人則認為它表面上看是在贊美樂曲,實際上卻含諷刺,勸誡的意味。說是語含諷刺,耐人尋味的是,作者并沒有對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語雙關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這儼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樂曲贊美詩。
第一句“錦城絲管日紛紛”。錦城,即錦官城,成都市的別名。絲,指弦樂器;管,指管樂器。絲管,代指音樂。日,這里是每日的意思。紛紛,形容音樂聲絡繹不絕。意思是說,錦官城里奏起管弦音樂,一天到晚響個不停。“絲管”二字點出全詩描寫的對象。點明之后,便從各種角度對它進行描繪。先用“紛紛”二字寫出其連綿、和諧、化無形的樂曲為有形之物,形象地寫出管樂聲與弦樂聲相互交錯、追逐的情景。
第二句“半入江風半入云”。意思是說:音樂的響聲一半散入江風中,一半散入云層中。“入江風”,是說聲音廣傳地面;“入云”,是說聲音上沖天空。從地到天,到處都傳播著音樂的聲響。兩個“半入”重復使用,造成音律的回環(huán)、流暢,與那彌漫宇宙的音樂聲正相和諧,具有很深的情趣。
第三、四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意思是說,這樣的樂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間有能聽到幾回呢?古人認為,只有天上的仙樂才是最美妙的。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樂,這就是極度寫出它的不同凡俗;然后,又用人間的罕聞,進一步寫出它的珍貴。這兩句是在前面寫實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從虛處下筆,把“此曲”之美好推到絕倫的地步。虛實結合,互相照應,完美地表現(xiàn)出了樂曲的精絕。
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后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夸,是遐想。因?qū)嵍摚搶嵪嗌瑢非拿烂钯澴u到了極度。
然而這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長的。這可以從“天上”和“人間”兩詞看出端倪。“天上”,實際上指天子所居皇宮;“人間”,指皇宮之外。這是封建社會極常用的雙關語。說樂曲屬于“天上”,且加“只應”一詞限定,既然是“只應天上有”,那么,“人間”當然就不應“得聞”。不應“得聞”而竟然“得聞”,不僅“幾回聞”,而且“日紛紛”,于是,作者的諷刺之旨就從這種矛盾的對立中,既含蓄婉轉又確切有力地顯現(xiàn)出來了。
首詩無疑是贊嘆花敬定所賞音樂的高級,但仔細體味,其中是含有諷刺意思的。花敬定作為一名武將,立功之后終日以歌舞為樂,不再操練兵馬,這是有失職分的。作者的諷意并沒有訴諸字面,而是隱藏在贊嘆樂曲的背后,閃閃爍爍,撲朔迷離,可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可以把它看成一首贊美音樂的作品,也可以玩味其中的含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