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的讀后感4篇
九百多年前北宋的大文豪范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岳陽樓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岳陽樓記的讀后感,歡迎閱讀參考。
岳陽樓記的讀后感一
這幾天,我讀了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岳陽樓記》是一篇為重修岳陽樓寫的記。由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請,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
它寫了,政治上的榮辱沉浮,事業上的成敗得失,以及生活上的富裕窮困。其中我最喜歡這一句: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我喜歡的原因是:它的銜,吞,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都很好。
讀了這篇《岳陽樓記》讓我收獲很大,里面很多語句我都不懂,要看翻譯。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多多看書,讓文化水平提高,這對我以后有很大的幫助。
大家有時間也看看吧。
岳陽樓記的讀后感二
圣人和我們凡人就是不一樣。
我若是面對“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景象,肯定會像“遷客騷人”一樣情緒低落,面對“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景象,則肯定會像他們一樣心曠神怡。我無法跳出俗人心理,做不到異于“二者之為”,修煉不成“古仁人”。
我又想,如果真有一位范仲淹先生所說的“古仁人”站在我身邊,則何如?當我因濁浪排空而情緒低落時,他表情凝重。我問他:“您在想什么?”答曰:“憂吾君。”我大佩服。待到我因春和景明而心曠神怡時,他先生依然表情凝重。我問他:“您在想什么?”答曰:“憂吾民。”我特佩服。趕緊溜走,害怕自己的俗氣污染了圣人。
此種人似乎只能敬而遠之。
由此看來,大家不愿當圣人,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拿著勁兒活著,太累了。
以愚之見,如果大家真的把范仲淹先生的觀點落在實處,會嚴重影響旅游產業發展的。把美景道德化,政治化,太可怕了。
觸景生情本屬人之常情。范仲淹先生的意思是應該避免此種人之常情,要滅“情”入“理”。然而這種“理”并非理性和理智,而是“天理”。這不是將正常情感升華,而是壓抑它。所以《岳陽樓記》有一股“存天理滅人欲”的味道。
我如何判斷范仲淹先生的“理”屬于“天理”呢?
因為如果不是“天理”,就需要論證,就需要說明這樣做的充分理由。可是你看,范先生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不打算做任何論證的。為什么這樣做就合理?為什么只有這樣才算“仁人”?古代究竟有多少“仁人”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據我看孔夫子也沒做到)假如一個社會真的人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會出現何等怪異的局面?這些,范先生都置之不論。無須論證之理,如果不是假設,就只能是“天理”了。
《岳陽樓記》是一篇比較典型的“傳道”型文章,作者很少在“說服”上下功夫,他是在“宣講”,在“代圣人立言”。據我所知,范仲淹寫《岳陽樓記》之前并未親身到過岳陽樓。那就是說,文中的景色描寫和游客心態描寫,都是虛擬的。這和孟子虛擬“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例子是同一種辦法,表現了占領道德制高點者異乎尋常的自信——我已經真理在手,剩下的任務只是用盡可能吸引人的辦法加以傳播,不必拘泥什么真實性和邏輯性的。
很多人都認為“__”是反對孔孟、破壞傳統文化的。這是一種相當片面和膚淺的看法。其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說法,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思路是很相似的,相承一脈。而范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克己思路,與__“狠斗‘私’字一閃念”也是血脈相連。“__甚至要求每個人都“心里裝著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這是比范仲淹先生更徹底更激進的“先天下之憂而憂”。“__有些理念,確實是反孔孟的,例如“造反有理”,但是從整體上看,如果沒有儒家文化做支撐,“__發動不起來的。“__很多方面不但不反孔,反而是把儒家的一些理念推向了極端,要認真往全民落實(六億神州盡舜堯)。
《岳陽樓記》我初中就背下來了,至今未忘。真是寫得漂亮,堪稱絕唱!重讀此文,愚以為范仲淹先生完全有權利選擇自己跟什么人走,做什么樣的人。樹立一種道德高標,不是不可以。然而作為現代的語文教師,對此事只可提倡,不可強求。我一向認為基礎教育沒有培養圣人的任務,它是培養合格公民的。
而從作文角度說,這種“傳道”式“宣講”式的文風,則不宜提倡。按這個路子寫文章,倘不具備范仲淹那樣閃光的才華,則不但會弄得“假大空”,而且將充滿陳詞濫調。
岳陽樓記的讀后感三
讀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深深打動。
在《岳陽樓記》一文中,范仲淹因記述重修岳陽樓一事,向人們傾訴了他的政治抱負。他批評那些因環境的好壞而悲喜的人,批評了他們悲觀消極的生活態度。相比之下,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卻是一個積極面對生活的人。他受貶后還積極從政,短時間內就是巴陵郡“百廢俱興”。就范仲淹本人來說,他的一生是憂天下的一生,不論是日食兩餐冷粥,還是做參知政事,他都做到以天下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岳陽樓記》這篇文章來說,盡管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但文章的主旨卻是很值得后人繼續發揚光大的。文章中表露出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嚴于律己,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主張在今天仍是很值得借鑒的。想來,在當時的社會中,范仲淹能夠提出那些見解,是在是難能可貴!
由此,我想到現在,一個人不論其崗位如何,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關心國家大事,具有主人翁精神,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刻刻關心國家和人民的人為榜樣。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從小樹立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志向。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吧自己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之才。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流傳了千百年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而今我們要賦予它更新的時代意義,繼承發揚廣大!
岳陽樓記的讀后感四
人是感情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締造是人為的,仰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的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抑郁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住在外,卻能把心事托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魅力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
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行銷骨毀,流于一種不滿現實,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后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云:“土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修身于現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得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么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海闊天空,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為主,實得益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