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精選:“馬上就辦”的底氣來自哪里
眾所周知,“馬上就辦”,是一句大白話、大實話、口頭語,卻底氣十足,是群眾觀的通俗表達、群眾路線的經典表述、執政理念的生動提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雜文:“馬上就辦”的底氣來自哪里,供大家參考!
《“馬上就辦”的底氣來自哪里》原文:
20多年前,時任福州書記的提出“馬上就辦”的工作要求,并就一樁半年多沒有落實的事情,明確批示“從今天開始一周內辦結”,要求各部門舉一反三,“把從前石沉大海的批辦件清理一下,應鍥而不舍地要查辦結果。”從此,“馬上就辦”成為福州全市干部的流行語,成為群眾辦實事講效率、抓落實的行動指南。(來源:3月20日新京報)
眾所周知,“馬上就辦”,是一句大白話、大實話、口頭語,卻底氣十足,是群眾觀的通俗表達、群眾路線的經典表述、執政理念的生動提煉。良弓在手,貴在速發;“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是需要全黨“馬上就辦”的大事,以“馬上就辦”的精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不斷積小勝為大勝,當代中國就必定能揚帆致遠。
“馬上就辦”的底氣來自哪里?至少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人民群眾的真感情。為人民服務是宗旨,讓人民滿意是目的,對人民負責是關鍵。民之所想、所急、所盼,本應該是我們工作的著力點,但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一些單位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成為公害,“能辦不辦”“該辦不辦”“久拖不辦”“無利不辦”成為常態;吃拿卡要、“有錢瞎辦”、“有權亂辦”大行其道;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而且無人負責的事時有發生;一些部門廟多佛眾,繁文縟節,幾十趟路跑不下一個公章,幾百個公章跑不來一個證明;一些人習慣于打啞謎、玩“太極拳”、推“乒乓球”、搞“慢動作”、當甩手掌柜,小事不上心、大事不敢管、麻煩事不愿干。凡此種種,說到底一句話:對群眾沒有感情。要求福州干部“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是一個破題良策,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知了一家情就是知心人,解了一家憂就是貼心人,辦好一件事溫暖一片心。體貼增加溫度,感情產生動力,才有做好事的熱心、辦實事的誠心、解難事的決心,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聞;民有所呼,我有所為”。理直氣壯辦好事,義不容辭擔責任,“馬上就辦”是把群眾記在心上而不是掛在嘴上。二是對基層情況的真了解。1991年11月25日,寫道:“一年半來,我在工作中始終處于超負荷狀態,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為做好工作,不敢有絲毫懈怠。”他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交給基層、交給群眾了。他進山區、鉆船艙、下社區、走企業、訪軍營,6年間走訪了福州的許多基層單位,實情在握,成竹在胸,“馬上就辦”的內涵也得到不斷豐富:“馬上就辦”需要革故鼎新的勇氣、敢于擔當的品格,還需要有調查研究、科學決策、現代治理的本領。尊重規律、實事求是,要蠻拼,但不能蠻干,不能頭腦發熱、心血來潮,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否則,“馬上就辦”就會變成馬上就亂、馬上難辦。要承諾,更要踐諾,“馬上就辦”重在“馬上”,貴在“辦實”,事前有布置,事中有督辦,事后有檢查、有評估,才能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樁樁都辦實。
現在有些領導干部由于各種原因已經離基層百姓的生活太遠了,對基層百姓的生活狀態和他們的所急、所感、所想了解不多甚至是知之甚少。日常的工作僅憑看書、讀報或者是借助網絡、媒體等平臺間接地了解,進而拉開了和群眾之間的距離,很難近距離的貼近群眾,因此,領導干部要有人文情懷,在工作中多“接地氣”,堅持以人為本,走群眾路線,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工作中的一些措施方法有脫離群眾的傾向。
現在越來越多的干部習慣了從家門到校門,再從校門到機關們的生活,讀了很多的書,既豐富了自己的頭腦,有增長了自己的見識,但是越是這樣,越要在工作中、生活中、學習中緊密地聯系群眾,依靠群眾做決策,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想事情,為了群眾的利益做事情,干部只有放下自身的“官架子”甘當百姓的“小學徒”,以人民群眾為師,虛心求教,這樣才能為工作打好基礎,在工作中才能 “有底氣”。
只有“接地氣”黨員干部才能不斷從群眾中汲取生活經驗、工作智慧和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只有“接地氣”,我們才能掌握好第一手的資料,為社會的發展、百姓的利益做出正確的決策,我們的工作才能更有“底氣”,經得住社會的考驗、別人的質疑,我們自身也才能更有“靈氣”。站在群眾的立場上,為百姓謀福利,得到人民的贊揚和認可,自然而然,我們也會得到更多的“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