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散文欣賞
散文與雜文本來就是一家,只是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職能稍稍不同。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雜文散文欣賞篇,希望大家喜歡。
雜文散文欣賞篇1:忍讓是一種態度
有句至理名言就是:“忍不是弱者,讓不是輸家。”自古以來,忍讓就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弱者和輸家。在錯綜復雜的競爭環境中,弱必定勝不了強,以大欺小也是常見的現象,而失敗的一方只好讓步認輸。因此,人們習慣上往往會認為忍的一方就是弱者,就是輸家,其實不然.,有很多人在競爭或糾紛中,看似成功戰勝了對方,其實他在人格上,在未來發展的已經輸給了別人。
古往今來,凡能成大事者皆須禁得起忍、讓的考驗。忍,不是示弱的表現,而是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在失落中休養生息,在逆境中積蓄力量以圖東山再起;讓,就是退一步而進兩步,不輕易認輸,最終失而復得,發展壯大,達到目的。
忍讓,是人在逆境中,為了達到成功,而采取的一種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逆向思維策略。它可能會使一個人暫時處在劣勢之中,雖然會有委屈求全的時候,但卻并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忍辱負重,以尋求東山再起的時機。忍讓充分體現了一個人在處事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智慧才華和深謀遠慮,以及一種靈活的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忍讓不是懦弱,不是無能,而恰恰是一種自信、大智若愚的表現。
忍讓,是一種大智大勇的謀略,擁有忍讓智慧的人往往不計較一時的高低和眼前的小利益,而是放眼全局,胸懷未來;忍讓,是一種無私寬容的美德,擁有忍讓美德的人,就擁有寬廣的胸懷和無私的心靈,這樣的人懂得去接納人,感化人,團結人。
忍讓,是一種崇高的人生修養。一個人假如擁有忍讓的智慧,就能夠在面對榮辱的時候寵辱不驚,心靜如水。忍讓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氣度,就像一泓清泉能夠澆熄那哀怨、嫉妒的火光。忍讓,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能夠化干戈為玉帛,化沖突為祥和。忍讓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假如別人不小心沖撞了你,內心必然會感到不安,這時候如果能夠以忍待人,自然會得到他人的感激與擁戴,而不分青紅皂白地計較,則會讓兩人之間的嫌隙越來越深。
擁有忍讓智慧的人一定是具有深厚涵養的人。忍讓是一種善待別人、善待自己、善待生活的境界。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帶給人心靈的寧靜升華與恬然享受。擁有忍讓的智慧,就擁有了一塊敲開良好人際關系大門的試金石,不但能夠改善自己與社會的關系,還能使自己的內心得到慰藉。我們沒有必要總是和別人斤斤計較,爭強斗狠,只要給別人一條路,我們自己的路也自然順暢許多。
俗話說,忍,就是心字頭上一把刀。忍,其實就是包容、忍讓的意思,就是對人對事在行為上、語言上的忍讓。在常人的眼里,或許忍讓是個貶義詞,常常與受委屈、老實、吃虧、窩囊聯系在一起。而事實上,品味出“忍讓”二字真諦的人往往是具有良好修養的成功者,容忍別人,能夠使這些人不管在什么場合,或是強大于自己的人面前表現出一種過人的風度。
雜文散文欣賞篇2:自卑道天才
曾經我是個無知的孩子,自卑且懦弱。現在我依然是個無知的孩子。我不知道命運,我不知道我在等待什么或者什么在等待我。
生活總是在變化,至少在某些時候,我不再自卑和懦弱。我可能會突然以為自己是巨人。并且為自己寫下哲理:生活就是讓一個傻子,讓一個自卑者,相信他是天才,并開始索求,開始探索,開始主動活著。
凝望歷史,我總是感嘆。從古到今,紛繁變幻,曲曲折折,可還在前進。在每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總有一群人在震撼我們,影響我們。讓我們沉思。沉思人類的結局,沉思宇宙的大小……
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為什么活著?你會在老態龍鐘時后悔今天的選擇嗎??
社會繁榮,形形色色的人為形形色色的目的奔波。古語云:熙熙攘攘為名來,熙熙攘攘為利往。你是為什么在奔波?看看周圍,有多少是真正的自己。淚水,無奈,迷茫,絕望……每天都在重復,當然還有快樂,笑容。
有時候,我們莫名的害怕,感到孤獨和泣下。我也是。所以我問自己:我活著的意義何在??
馬克思說: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只有在社會中才能找到價值。我對此深信不疑。
前些日子,學了海子的詩歌,我想到了一些關于自殺的問題。海子自殺,卻寫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美麗。梵高自殺,卻畫出了驕陽似火的向日葵。還有那個海明威,聽他說過:“一個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打敗。”你相信他會自殺嗎??川端康成,三毛,顧城,魏寧格等也都是自殺。這是為什么?你費解嗎?
在我看來,自殺是一種極端,但是比自殺更極端的是慢性自殺。所謂的慢性自殺是混混沌沌,不知所以的生活。不要費解。名人也好,平凡也罷。自殺或者迷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因。但是可以這樣說:這一種或多種人生挫折,他沒有在挫折中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活下去的動力,于是悲劇就發生了。
當你聽到校園槍擊,大學生自殺,巴以戰爭……你會如何想。我以為人生不能承受之東西,遠遠不是上面所說的東西。是探索。應該也必須是探索。
從人類進化以來,我們除了吃喝保命,就是在探索。在黑暗中前進,每一步都艱難,可是我們走過來了。所以有今天的繁榮,今天大把的時間。
我以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是杞人憂天的,害怕火星撞地球,害怕人類像恐龍一樣滅亡。探索是唯一的出路。我們像是在茫茫大海中行進。我們大口大口喝著唯一解喝的海水。越喝越興奮,越喝越渴。可是不能停止,直到死亡。
亞里士多德跳海而死,他說:“愿厄里帕的海水吞沒我吧,因為我無法理解它。”蘇格拉底也說:“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顯然他們是一伙的,他們都向探索繳械投降。是的,探索是無止境的,你永遠也無法到達終點,這也許是我們最大的悲哀。
許多哲人絕望,正像一個哲人所說“”我們對我們熟悉的水,又有多少了解呢?“再給你一生,你又能了解多少?”
雜文散文欣賞篇3:人生“矛盾”運用學
心幽暗,在峽谷中穿楊。遠處烏鴉的嘶叫,像是自喂者送上門來了……
黑暗籠罩在陰森的峽谷小道,空氣中帶有雨絲紛飛,烏鴉越叫越兇,暫停腳步細聽方向……
忽感:有同伴就好了,不但可以壯膽,而且可以取暖。陰氣太重了,詭異浮現,什么會突然降臨,向前看去……有人影忽隱忽現,細看時不見了。想要向前大步追去,爾又害怕縈繞,會不會是不詳之物?
一聲尖叫打破了微想,哪里?四處追尋,有聲音大笑著……似是嘲笑來者,如此膽怯,盡敢深入。這笑聲神奇的消除了周圍的陰森,陽氣撲來,神情氣爽了好多,一個信念開始強烈出現:穿過去……穿過去……穿過去……
這時,看樹像人,看山像人,默不作聲卻表情豐富!向樹招手,向山問好,向周圍的一切陪伴者點頭微笑……發出聲音,強烈的呼喊著,歡叫著;告訴著自己為何而來……
自然豐富的形態,肯定著或否定著理想和不滿。稍作鎮定,想?為何說到理想自然肯定,為何說到不滿自然否定。
突然醒悟:自信的理想,自卑的不滿。原來‘自矛’向‘自盾’戳穿,自信穿透了自卑,自傷。為何自傷?為何自傷?擁有矛盾的人們不會運用,結果自傷。攻與防如何用成了擁有矛盾人的生存,擴張。思考間,松鼠竄到樹上,啄食著果實,它自信眼前者不是獵手,突想它的邏輯推理和眼神定義來自遺傳?來自父母傳遞?來自學習辨別?……
啊!一切都在自轉當中,誰也沒有超了多少,誰也沒有少學本領。時代的不同,連天地都進步了!天堅強了,很少哭了,要哭也會選地域了;地瘦弱了,肥不起來了,要肥也要人精心喂養了。人成了錢奴,動物成了深閨小姐不見人了;天然品增值了,野生動植物金貴了。
不傷不要緊,一傷盡是五代人,老,中,青,少,幼。老者,成仙的成仙了,悠閑自得;中者,成精的成精了,迷惑眾生;青者,成才的長才了,榮譽獎章;少者,成廢的成廢了,禍害家社;幼者,成重的成重了,全靠你了。
仙者,可活可死無憾了;精者,可死講究的活著;才者,活好避死的掙扎著;廢者,死活無所謂了;重者,大多要夭折了。
人要活就要擁有矛和盾,矛是前進,攻掠;盾是防守,自保。人人擁有矛盾,會用的人一帆風順!(會用的人不多)不會用的人自相殘殺。(沒有外傷自殘了)
以上總結出了“疑者不信,信者不疑。”對,一旦懷疑就要堅持不信;一旦信了就要永遠信之。所有的對錯會有分曉,真理永不倒!
交友講究:“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成才講究:水滿自縊,無需強搖,避免半瓶水出現造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