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精選:跟賈平凹學散文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西北這片黃土地里孕育了眾多的作家,在全國形成了一股風叫“西風烈”,賈平凹就是“西風烈”中的風云作家,而且當時已很有名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雜文《跟賈平凹學散文》,供大家參考!
《跟賈平凹學散文》原文: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西北這片黃土地里孕育了眾多的作家,在全國形成了一股風叫“西風烈”,賈平凹就是“西風烈”中的風云作家,而且當時已很有名氣。我那時作為一名共和國軍人,進駐西安、長安、藍田、周至、耿峪等關中、陜南之地,在西北這片熱土上工作、生活了兩年多,也感受到了文學創作的“西風烈”。 因我那時和著名作家賈平凹在同一片熱土上工作和生活,就一直想拜謁這位心目中的寫作大師,但因軍人的天職最終也未能謀面。不過,自從有了到西安的經歷后,“賈平凹”的名字就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里,永遠抹不掉,我也頗愛讀他的書。
我記得,曾讀過賈平凹先生的《矮紙斜行閑作草》,題目來自陸游《臨安春雨初霽》的“矮紙斜行閑作草”一句,書中清新的目錄首先就拴住了眼球,引人入勝,如:“使短篇小說短起來”、“散文就是散文”、“黃土論語”、“我的詩書畫”、“在西京飯店讀畫”、“讀吳三大書品”、“讀張愛玲”、“讀稿人語”,在這片天地里,囊括了賈平凹先生研磨文采、品論丹青之作七十八篇。既有自我告誡的短文,又有讀、觀、論作家、藝術家的文學、書畫文章,仿佛就是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精神大餐,使我不由地打開了正文,從篇章和字里行間品出了個中滋味,散文內容豐富,人情種種,從平凡的事物中尋求真、善、美,耐人品讀,使我讀來賞心悅目,愛不釋手,雖與賈先生不能面對面的暢談,但可以在白紙黑字中心與心的交流,平心而論,我覺得賈平凹先生不愧為大家風范,頓生高山仰止的感覺,讀,讀得淋漓盡致,觀,觀得入木三分,論,論得力透紙背,透露出真性情,展示出大家風,無論對己也好,對人也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看他對自己的告誡:為什么將每一事、每一人、每一景,一味地去模擬而堆砌那些繁瑣的細節呢?以為這樣就是有了生活氣息,有了地方色彩嗎?就是論事地寫去,你認為最深刻了,最宏富了,其實適得其反!請你明白:現代文學是內向的文學,暗示的文學,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生活的概括和選擇上。賈平凹還對作品的價值進行告誡,他認為,作品的真正價值在于作者本身,你不要害怕沒有評論家重視你,不要害怕一些讀者不習慣,藝術是在突破中發展的,它是靠征服而存在,不是求迎合而可憐地活著。
讀到這里,我們不妨停下來思考一下,像賈平凹這樣的著名作家都這樣驚人的謙虛,進行自我告誡、內心獨白,大家終歸是大家。從另一個角度講,他這看起來是自我告誡,而更重要的是在提醒著全國千千萬萬的作家及文學愛好者,來重新審視文學,把握文學的意義和定性,也揭示了文學創作的真諦。
我們不妨再看他在寫散文方面的告誡:一位大家出現,天下學子萬千;大家可以使學子受益,大家也可以使學子得損。記住:任何大家,任何名著,當你學習他的時候,必須將他拉在你的腳下,這不是狂妄,而正是知其長,知其短,得精神以棄皮毛。請不要在名山上做文章,請不要在勝景上做文章,你到日常生活中去吧,讓日常生活走進散文中來,真文才是新文,新文才是奇文。
賈平凹先生還強調:散文更重要的還是細節,甚至比小說來得更精,來得更純;才、識、學,比任何藝術門類都檢驗的嚴格,真實的感受,獨特的吟味,幽深的寓意,靠得不是編造故事的天才,靠得不是紅紅綠綠詞匯的游戲。
這位被公認為耐得住寂寞的大作家喚醒大家:可以說,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孤獨,是最致命的弱點。一部《西游記》,難道還不能給你“取經唯誠,伏怪以力”的啟示嗎?藝術的道理有的可以說出,有時還不能說出,達摩可以面壁十年,你何不潛心去“悟”那些意會而不可言出的藝術真諦呢?要虛,虛懷天下風雨,你便有源于高度的自覺,而不淪于就事論事;要靜,靜觀自然萬象,你便有精于其道的自信,而不溺于俗艷浮華。
賈平凹還警示弄文學的人:天才的長處極長,短處極短,孔雀開屏最美麗的時候也暴露了屁股。時下的人,尤其是也稍弄些文的人,已經有了毛病,讀作品不是浸淫作品,不是學人家的精華,啟迪自家的智慧,而是賣石灰就見不得賣面粉,這無損于天才,卻害了自家。
書中,賈平凹先生還論了什么是好語言,之一:充分地表現情緒,之二:和諧地搭配虛詞,之三:多用新鮮、準確的動詞。文學創作,要求作家有一種意識,對于現實生活這種意識愈是強烈,愈能把握作品的總體結構和局部枝末細節。這種意識的產生,得源于深厚的生活積累和對生活的深刻認識,這便也就具備了作品的底蘊。作品的深刻與否,并不建立在膽子的大小,作家的文采才華,同樣也不等于囂喧洶洶。中國幾千年的文學,陶淵明、白居易、蘇軾、柳宗元、韓愈、司馬遷、曹雪芹、蒲松齡,盡管他們的風格各異,但反映的自然、社會、人生心靈之空與靈,這是一脈相承的,空與靈,這是中國文學的一項大財富。
賈平凹還說:什么人說什么話,有什么樣的精神世界就會有什么樣的文學語言。有人心里狠毒,寫出的文學就陰冷,有人正在戀愛期,文字就燦爛。有人才氣大,有人才氣小,大氣的文字如大山莽嶺,小才的寫的老實,講究章法,是小盆景。文學,換一種說法即虛構性寫作,得明白掌握兩點,一是會講故事,二是會用細節。故事就是好的情節,情節可以任意編排,細節卻必須真實了再真實,有了真實細節,再離奇的故事都有人信,沒有細節,再真實發生的故事寫出來人都不信。文學語言是一個迷宮,正因為是迷宮,才讓我們產生追究它的興趣。
賈平凹先生對中國散文史也有很深的研究,他說,縱觀中國的散文史,它的興衰沉浮有一個規律,就是一旦失去時代社會的實感,缺乏真情,他就衰落了。一旦衰落,就必然有人要站出來,以自己的創作和理論改變時風,這便是散文大家的產生,散文大家都是開一代風氣的人物,歷史上的散文八大家莫不是如此。這位以寫農村題材小說聞名的作家強調:深入生活,這樣我們的感覺才能敏銳,作品才能有渾然之氣、鮮活之氣、清正之氣。
賈平凹還《觀浩然逆書》、《讀燈下心語》,論《孫犁的意義》,《讀卞毓方散文》,在洛陽讀稿,任思維縱橫馳騁,讓文字自然流露,使我們領受的是無窮的教益,深切地感受到了《矮紙斜行閑作草》的真正魅力所在。
我還精讀了賈平凹先生的《我是農民》,在這本書的封面,作者就點出了書的主旨:“真正的苦難在鄉下,真正的快樂在苦難中”。待打開了目錄,映入眼簾的是熟悉、親切的字眼,一種農民情懷重新喚起,一股鄉村氣息拂面而來,賈平凹先生記述著自己真實的故事,清晰地分為:自報家門、初中生活、回鄉、賈氏家族、棣花•社員、記憶—我“__”等共11章。作品以作者14歲初中畢業回鄉當農民,到19歲上大學離開農村之前的5年艱苦生活為起點,記述了賈平凹先生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包括家庭、成長、遭際、初戀和苦難,農民的生活給了作家最初的體驗,本書為讀者詮釋苦難,提煉真實的社會生活,本書是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農村的一代人在閱經世事之后的精神反思,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忠實地記錄著那個年代的原始生活情景,并著力追尋大地深處的泥土清香,還原農民質樸純真的形象。進而引發對農村、農民、城市、城里人、國家、領袖、社會、人生、自身成就等問題的思考、感悟和解析。昔日的苦難生活給予作家的無疑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因而他才有享受苦難一說。而作家對各種世相的看法既透徹而又充滿理性。句句大實話盡顯作家本色。這樣,在農耕文化的浸潤中,“我是農民”已然成為賈平凹保有善良、真誠、質樸的生命福祉。
本書將每一章的主要內容和精彩故事都提煉出來,內容簡潔,情節生動,吸引著讀者看下去,時不時從頭再看一遍的精彩內容,然后再上下連貫起來讀,總是感到回味無窮。本書記述賈平凹在棣花街上當了一回扎扎實實的農民,而這些故事都是那個年代的現實反映。他經歷了中國農民最真實的生活,經歷了大喊“農業學大寨”的時期,經歷了那個荒唐的__時期,經歷了農民該有的苦難。也寫出了農民的苦難,正如題記里寫道:“人生的苦難是永遠和生命相關的,回想起在鄉下的日子,日子就變得透明和快樂。真正的苦難在鄉下,真正的快樂在苦難中。你能到鄉下去嗎?作為人,既要享受快樂,也要享受苦難。”
作家對于養育并給了自己創作動力的故鄉熱土,懷著深深的眷戀之情。但對于農民身上的弱點,他沒有因為自己出生于農村而有任何掩飾。他說,在農村就是這樣,方圓七八里,誰都知道誰家爺爺的小名;在村道看見一只雞,也清楚這雞是誰家的媳婦喂養的。對于左鄰右舍,若是日子過窮了,就嘲笑作踐他的無能;若是誰家的飯稠了,又百般嫉恨。
賈平凹在“回鄉”一章里寫道:“在大多數人的概念中,知青指那些原本住在城里,有著還算富裕的日子,突然敲鑼打鼓地來到鄉下當農民的那些孩子。我的家原本在鄉下,不是來當農民,而是本來就是農民。”一位著名作家都能夠蕩然無存地真情表露自己,是多么難能可貴,都會不由得對作者肅然起敬。
作者在“辦報”一章里寫出了他的親力親為,并深有體會地說:“我現在之所以能寫文章能繪畫和熟悉各種文體,都是那時練習培養。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是有他天生的一分才能的,但才能會不會挖掘和表現出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愿的。極少數的人獲得了展示他才能的機會和環境,他就是成功者。大多數人是有鍋盔時沒牙或有牙了沒鍋盔,所以蕓蕓眾生。我的才能平平,但我的好處是我喜歡文字,而能很早地就從事文字工作,以至后來就讀文科大學,畢業后又一直沒有離開這個行當。這就猶如是相府的丫鬟久而久之也有了官宦貴氣,小姐閨房里的蒼蠅也喜歡了在菱花鏡子上停落弄姿。”把自己當農民的真切感受表達的恰如其分。作者還寫出了農民的可愛,寫出了農民的自私,無知,貫穿故事始末的是賈平凹先生的人生命運線。在自己命運變換過程中,也寫出了農民的真實態度,特別是父親被戴上“反革命分子”帽子后,“有一些親戚好友以各種借口不去我家了,他們寧可讓我捎幾個雞蛋拿回來,也不肯來見父親。父親成了反革命分子,政治上完蛋了,工資也突然沒有了,生活陷入了極度的困境。”寫得多么具體生動,由此便可窺探到那個時代的真實故事。
作者在最后一章里總結道:“我回過頭來,望了望我生活了19年的棣花山水,眼里掉下了一顆淚子。這一去,結束了我的童年和少年,結束了我的農民生涯。”
《我是農民》真正寫出了作者的農民生活,農民情結,寫出了上世紀50年代中國農村的現實生活,寫出了對農村生活的感悟,這才是農民賈平凹,這才是大家賈平凹。
賈平凹先生不僅是寫小說大家,還是寫散文高手,捧讀他的散文,感到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