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公開課教案
曹操的《短歌行》給人以嚴肅沉重的感覺甚至哀傷無奈的假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短歌行公開課教案,以供大家閱讀。
短歌行公開課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況;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內容;背誦本詩。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詩歌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教學難點:
1.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
2.運用典故及引用詩句表達感情的技巧。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點撥法:以點帶面,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中國,是詩的國度。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歷經楚辭、漢樂府、《古詩十九首》,到了魏晉時期,中國詩歌史上又出現了一個重要時期:建安文學時期。此期許多作品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創作五言抒情詩,五言詩由此走向成熟,同時出現七言詩,更從促進了唐代“近體詩”的成熟發展,在中國詩歌詩起到它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學的開創者與組織者,也正是這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
二、 檢查自主閱讀:
1.了解曹操其人及創作背景。(知人論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東漢人。三國魏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是建安(漢獻帝年號)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其詩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他的創作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被稱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
創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敗呂布、平袁術、滅袁紹的基礎上,統一了北方。這年冬天,他親率八十三萬大軍,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聯盟”,統一天下。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失利,被周瑜殺得大敗而歸。當時的曹操已經53歲了,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事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延攬人才,招納賢士致力于建功立業。
2.你認為本詩的情感著眼點在哪一個字?追問:他憂的是什么?人生短暫、人才難求。
三、合作學習、賞析詩歌:(微觀入詩)
1.微觀入詩,就是從理解詩意開始;而理解詩意,就是從誦讀開始。此詩格調高遠,感情豐富,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哪位同學先自告奮勇朗讀一下這首詩呢?
請一學生朗讀完后首先肯定他的優點:如聲音洪亮,有激情。
大家再一起來聽聽錄音,聽完后我會請同學起來回答朗讀帶讀出的聲音給你什么感受?和剛才這位同學讀的一樣嗎?你覺得怎么讀這首詩歌會更好?
明確:要把那種蒼勁雄健,慷慨悲涼的感情表現出來。節奏多二二式,語速要慢點。
2.合作探究,感受詩句,品味意境:
(1)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文注釋,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詩意。學生可以提出問題,并請其他組學生回答。
四節詩歌的主要內容:
第一層:時光易逝 人生苦短
第二層:渴望賢才 禮遇嘉賓
第三層:渴盼人才 憂思難解
第四層:虛心納士 竭盡誠心
(2) 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本文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注意表述格式,授課時重點突出借代與用典)
第一層: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明確:①設問開頭,破空而來,表達詩人對人生的思考。 ②運用“朝露”為喻,表達年華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聯想。
補充:不直接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這種辭格叫借代,也叫“換名”。它重在事物的相關性。作用: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第二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確:運用典故,同時又以“子衿”“鹿鳴”起興,表達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 說明賢才若來投奔于已,必將極盡禮節招待他。
補充:所謂用“典”,是指在詩詞中通過各種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第三層: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確: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賢才喻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而在這還沒有實現的情況下,才“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四句詩仍是寫“憂”,從情感上照應第一節。“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應第二節,仍是想象賢才歸已時的歡快場面。
第四層: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明確:①以“烏鵲”無 枝可依類比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猶豫不決,彷徨不知何去何從。表達出對人才的渴望。②后四句用典說明自己渴望多納賢才 ,殷勤地接待賢才。表達作者胸懷大志,一統天下的愿望。
(3)小結:
全詩著眼點:憂(功業、人才),全詩落腳點:志(一統天下) 。
作者從人生的感慨過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狹變闊,情緒由低沉到高昂,因此從全詩高度來看,這也是一種先抑后揚的寫法。
四、探究綜合,遷移評價:
1.也就是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想一舉消滅孫權和劉備的勢力。赤壁大戰前夕,酒宴眾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聽到烏鴉聲往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長槊唱 《短歌行》。(觀看電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個*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殺楊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所以后人覺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雄”,京劇中曹操的白臉形象(在戲劇中白臉代表壞人),曹操是一個*詐、陰險、嫉妒的人。
3.面對這截然不同的評價,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請以“曹公,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真情告白,字數100字左右,寫得比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還是亂世之*雄也罷,歷史自有公論。你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你登高必賦,且多慷慨悲涼之句。景仰你,是因為你有一位英雄主義者的豪情壯志;敬佩你,更是因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吟哦你的詩句,磨礪著我萬千豪情。
五、拓廣積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卷首詞)面對這個在歷史大浪中的弄潮兒,你還能想起哪些他寫的詩句,讓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積累以前學過的一些有涉及酒這個字的詩詞,張貼到班級博客:
六、課堂總結: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當站在歷史的關口,每個人都會產生危機感和憂患意識,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悶。但我們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憂愁而迸發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長空留下我們光輝燦爛痕跡!
七、作業:
1.背誦并默寫本文。
2.積累以前學過的一些有涉及酒這個字的詩詞。
3.預習本課題其余兩首詩歌,注意其所用的藝術手法
短歌行公開課教案二
【教學目標】
1、品味詩中表現出來的求賢若渴的思想
2、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3、培養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學方法】誦讀鑒賞,討論分析
【教學設想】通過誦讀、分析討論,體味《短歌行》“憂”而奮發、慷慨悲涼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具體教學步驟】
一、導語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里以吐納風云的氣勢,睥睨歷代君主:“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誠然,以毛澤東的文治武功,的確可以站在這樣的高度去俯視封建君王。如果歷史上只有一個人可以與他相提并論,這個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者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實行“唯才是舉”的政策。“挾天子以令諸侯”。“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對歷史的發展有不可泯滅的功勛。曹操有很高的藝術修養。他的樂府詩繼承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其詩語言質樸,情感深沉,格調蒼涼悲壯,有很高的藝術性。有《曹操集》。
三、寫作背景
赤壁大戰前夕,在曹軍用鐵鎖連舟之后,曹操看著大軍威武的氣勢,以為不日就可掃平四海,統一中原,不禁喜從中來,于是備齊鼓樂,以歌舞壯軍威,飲至半夜,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發了自己立志統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孫劉聯軍大敗赤壁,然而這首不朽的樂府詩卻被廣為傳唱。
四、文題理解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相和歌•平調曲》。樂府又有《長歌行》。長歌、短歌是指曲調長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種體裁。這大概是用于宴會的歌辭。
五、同學有感情朗誦 示范朗誦
六、整體感知、賞析全篇
(一)解構詩句 分節鑒賞
分解1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調(風骨)如何?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調悲涼,慨嘆人生短促和年華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詩洋溢著高昂的情緒,蘊藏著及時努力的思想。而與詩人求賢未得、功業未就有密切關系。
在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么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著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在這里所表達的愁緒就是屬于后者,應該得到恰當的歷史評價。
分解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設疑:這里引用的哪些詩句?表達了什么內容?運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確: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傳給我音信?)曹操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緊接著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里來,我是一定會竭誠待以“嘉賓”之禮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即含蓄的表達方式)。
分解3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設問:這組詩句與前面詩段是怎樣關聯并發展詩意的?
提示:這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后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復詠嘆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含有深意的。
第一種說法:天上的明月常在運行,不會停止(“掇”通“輟”,“晉樂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輟”,即停止的意思);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關于這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里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第二種說法:“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字面意為“天上那明亮皎潔的月亮,什么時候才可以摘取呢?”這里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賢才比喻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而在這還沒有實現的情況下,才“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分解4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設疑:前四句的內容可作那些解讀?
前四句是自然環境描寫。相傳這首詩寫于曹操與孫權對戰前夕,曹操在長江邊宴請諸將,其實月近中天,使詩人豪興大發。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賢士,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徬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透露著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來吸引和爭取人才,也是充分發揮了詩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設問:最后四句是怎樣表達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我,確切地點明了本詩的主題。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
(二)根據所講 分組討論 回答問題
1、詩作表達了什么樣的主旨(主題思想)?
2、本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手法?
3、詩人如何曲折表達自己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七、小結
《短歌行》的流露了作者渴望招賢納士、建功立業的急切心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后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八、作業 熟練誦讀 領悟主旨
九、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