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后感600字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后說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干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
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煙,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阿Q正傳讀后感600字【篇2】
寫下這條標題時,我差點以為我是在歌頌阿Q。偉大革命家、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著作《阿Q正傳》也看了好幾遍,越看就越發覺得阿Q這注定悲劇式的人物可憐可恨。
在魯迅先生的所有著作中,《阿Q正傳》可堪稱他的代表作,它因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依靠精神勝利法而賴以謀生的悲劇性小人物阿Q的典型而受到國內外的廣泛贊譽。《阿Q正傳》之所以使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因為魯迅通過對阿Q形象的塑造概括了“精神勝利法”這一腐蝕整個中華民族的嚴重痼疾,魯迅曾多次講到他創作《阿Q正傳》是為了通過對阿Q藝術形象的塑造,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的國人的魂靈來,要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暴露國民的弱點,從而引起療救的注意來改造國民性。
《阿Q正傳》在表述的層面上看是在為一個地位卑微的小人物立傳,其實是想通過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把他的影響和悲劇折射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身上,暴露當時國民的弱點。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時期,從鄉土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阿Q作為鄉土人物的一個代表,這樣一個舊人物的命運注定是悲劇的。
阿Q自認為是個有過進城經歷的人,但他仍“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 ‘長凳’,他也叫‘長凳’,城里人卻叫‘條凳’”、“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里卻加上切細的蔥絲”,在阿Q看來,這些都是錯的、可笑的。顯然,在阿Q的對城里人的態度和看法中也顯現了當時封閉保守的鄉下人對熱情奔放的城市人的感覺,他代表了鄉土人物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對城市生活的一種批判、否定和拒斥,也表現了城鄉之間對立、隔膜的社會病態。
像這樣的阿Q,我想就算是在現代社會里,甚至在以后的社會里,都一直存在著。封建思想影響著我們兩千多年,早已根深蒂固,哪里是現代這么短的一朝一夕能徹底消除的呢?現代的城鄉經濟差距、思想隔閡仍廣泛存在不說;就如今科技發展如此迅猛,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下,未來的城鄉隔閡就算不會隨之越拉越大,也不會徹底破除。在鄉下人看來,越來越開放的城市人是阿Q;在城市人看來,依然那么保守的鄉下人,更是阿Q。
更甚,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阿Q要心安理得地活著,精神勝利法便成了他唯一能自我保護的武器,同時也是很多人的自欺欺人的武器。精神勝利法使阿Q能夠游刃有余地應付一切現實中的侮辱和悲哀,是他能夠安心逃避現實的橋梁,魯迅先生就是通過對阿Q行狀的具體描繪來表達他對這種國民劣根性的諷刺。阿Q的自尊到了自負自傲的地步,所有未莊人都不在他的眼里,總是那一句“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當別人拿他頭上的癩瘡奚落他時,他便報復以“你還不配”,仿佛在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并非平常的癩頭瘡;這樣的行為,在現代也并不少見,人們總是喜歡以這樣一種自我安慰式來說服和掩飾自己。當有人揪住他的黃辮子要他自己說是人打畜生時,他就承認是“打蟲”。
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并由“第一個”聯想到“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把自己與狀元等同起來,從而蔑視對方;當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他就想著“告一狀”,使他被“抓進縣里去殺頭”,從而在精神上獲勝,永遠都能在遭受屈辱之后,千方百計把他認為最光榮或最權威的事物與自己掛上鉤,從而在精神上戰勝對方,獲得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虛榮到只能在自我吹噓中企圖獲得自尊心的滿足,在幻想的王國中企圖忘卻現實的屈辱。
把別人的打當成是兒子的打,在自輕自賤中自欺自慰,來化解現實的侮辱和痛苦。以至于當阿Q死到臨頭時,竟還在為畫不好一個圓圈而苦惱,然后再尋求在精神勝利法中釋然,仍在飄飄然地做著精神勝利的妄想,仍然執迷不悟。作者就是這樣以一種諷刺和幽默的手法和悲喜交融的形式,刻畫出阿Q命運的悲劇,指出阿Q精神勝利法的愚昧和荒唐,批判阿Q的精神弱點,尖銳地諷刺精神勝利法對人民的毒害,對國民麻木的精神狀態的悲憤痛切,向黑暗的社會提出嚴正的抗議,從而引起人們療救這一精神弱點的注意。
阿Q的自尊到了自負自傲的地步,所有未莊人都不在他的眼里,總是那一句“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當別人拿他頭上的癩瘡奚落他時,他便報復以“你還不配”,仿佛在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并非平常的癩頭瘡;這樣的行為,在現代也并不少見,人們總是喜歡以這樣一種自我安慰式來說服和掩飾自己。當有人揪住他的黃辮子要他自己說是人打畜生時,他就承認是“打蟲”。
作者就是這樣以一種諷刺和幽默的手法和悲喜交融的形式,刻畫出阿Q命運的悲劇,指出阿Q精神勝利法的愚昧和荒唐,批判阿Q的精神弱點,尖銳地諷刺精神勝利法對人民的毒害,對國民麻木的精神狀態的悲憤痛切,向黑暗的社會提出嚴正的抗議,從而引起人們療救這一精神弱點的注意。
阿Q正傳讀后感600字【篇3】
在談我讀《阿Q正傳》的體會之前,我想先談談魯迅其人及其《阿Q正傳》的問世歷程。
魯迅,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市,原名周樟壽,字豫山,1892年進入三味書屋學習時改為豫才,在他1898年時,只身去南京求學,同時取學名為周樹人。今天我們所如雷貫耳的魯迅,是他在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魯迅出身于大戶人家,父親的祖父都是在當時有一定影響的封建士大夫。而魯迅的母親雖是“鄉下人”,但也是鄉下大戶人家的閨女。
但當魯迅少年時,家道已經沒落了,他便一下子由小康人家墜入困頓,因此也深深領略到了社會的世態炎涼。但這并沒有嚇倒魯迅,他依舊刻苦的讀書,先是去了南京求學,后考取官費到日本留學。在日本期間,他起初在東京進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后前往仙臺醫專學醫,因在此之間在電影里看見一個中國人被日軍砍頭時周圍一群看熱鬧的中國人卻表情麻木時,他受到了深深的刺激,使他深刻地認識到了現在的中國人所要醫治的不是身體,而是靈魂。于是他毅然棄醫從文,寫下了無數篇永載史冊的文章,成就了一生的傳奇。
《阿Q正傳》創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發表在《晨報副刊》上。從小說總體結構上說《阿Q正傳》的前三章基本上是一種平面的橫向的性格介紹和舉例1。從第四章(“戀愛的悲劇”)開始,魯迅開始就著手將阿Q的精神特征放在一連串連貫的縱向生活細節中加以具體展現。
于是便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魯迅的經典名篇——《阿Q正傳》。《阿Q正傳》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它刻畫出了國人的靈魂,暴露了國民的弱點,達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的身份雖是農民,但這個形象所表現出的性格弱點卻并不只是農民才具有的,它具有更為廣泛的普遍性,魯迅把阿Q性格作為國民性的最劣表現加以鞭撻,因而也就更具廣泛的社會價值。因此,在作品發表的當時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甚至“對號入座”,以為魯迅在罵他。
在《阿Q正傳》整篇文章中,留給大多數讀者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常常用過去的和未來的來掩飾他現在的不幸,比如他常這樣夸耀自己:“我以前比你闊多啦!你算什么東西。”“我兒子會闊多啦”可是當他說這句話時,連老婆還沒有著落。他能用自輕自賤來獲取心理的滿足。在被別人打敗后,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自己是蟲豸,并以這種自輕自賤的第一開安慰自己,并說,我這是第一,狀元不就是第一嗎,那我就是狀元來“狠狠地”贊美自己一翻。他用祖傳的法寶“忘卻”來掩飾自己生活中的不幸。
在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后,便立即使出了自己的祖傳法寶,將屈辱拋到九霄云外,回到土谷祠美美地睡了個大覺。他更可以以自身的丑惡當作是炫耀的資本,當別人說他頭上的癩瘡疤時,他確自傲地認為別人“還不配”。總而言之,“精神勝利法”所帶給阿Q的,在阿Q自身看來,是值得炫耀的資本,是別人都沒有而惟獨自己有的值得大家都來學習的地方。
但在其他有良知的中國人看來,則是一種巨大的恥辱,而魯迅想要通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其實就是整個中國國民性的弱點,中國人之所以會成為東亞病夫,就是由于這個軟肋在作怪。中國人向來以為自己地大物博,是天國,其他國家都是自己的附屬國,并且當英國大炮已經炸開中國的大門上,中國皇帝還不知道英國在哪,面積有多少,與中國是否接壤。
當一次英國軍官邀請清朝大將福康安去參觀英國大炮,福大將軍卻拋出這樣一句話:“這玩意兒,想來沒什么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當時中國人的自大心理恐怕已超出了想象。這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阿Q也常常對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不顧一屑,照樣我行我素,自以為自己就是皇帝,只是皇帝生錯了地方,在我看來,煞是好笑。
阿Q的另一個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就是在他對革命的態度問題上。起初,阿Q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他對革命的態度一向是“深惡痛絕之”的。但當他聽說“革命”使城里的舉人老爺都害怕,未莊里的男男女女又是如此的慌張之后,阿Q又產生了要投降革命的愿望。因此,在魯迅的小說中,阿Q成為了未莊第一個起來歡迎革命并要“投身”革命的人。
但是,在阿Q的革命思維中,革命無非就是穿著崇禎皇帝的素來推翻清政府,簡單地說就是反清復明罷了。因此,“他對革命在態度上的這種變化,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覺醒,因為他對革命的認識是十分幼稚、糊涂、錯誤的。”4他之所以神往革命,并不是希望推翻地主豪紳,而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希望,去拿別人的一些東西罷了,從而成為“要有什么就有什么”的人,革命以后,他可以隨意地去拿原本屬于趙太爺、錢太爺們的東西,可以抬高自己的階級地位,成為當年的趙太爺、錢太爺們,從而奴役現在和他一起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D、王胡們。
這種觀念,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所“賜予”的,可能也是只有在中國當年這個封建時代才會出現的極度充滿幻想并且狹隘的小農意識。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帶給人們是絕對的權利概念,君與臣的關系是絕對的。在清朝中期,有一位洋人運了一批貨物到中國沿海港口,他就讓附近的漁民上船去搬下貨物,可當他帶著漁民走向甲板艙的時候,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他震驚了。
漁民們齊刷刷的跪下了,并高呼著“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他向前一看,原來墻上掛著一幅乾隆皇帝的像。在古代的中國,如果是一個下層老百姓,對君權是絕對服從的,除非實在是活不下去了,才會起來反抗,而這反抗,也不會是實質上的改變,僅僅是改朝換代罷了。這樣,阿Q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特性也就不難理解了。
縱觀阿Q,其實就是一個魯迅概念中的一個封建落后、思想愚昧的鄉村農民的典型形象,是魯迅把自己所要表達的中國農民的種種弊陋都集中到阿Q一個人身上,讓阿Q成為中國當時封建農民的典型代表。而魯迅對于鄉村生活的了解是相當有限的,更談不上是熟悉。而他對于阿Q這種”鄉村小戶人家“,所采取的”與其說是建立在詳觀細察基礎上的具體描繪與刻畫,還不如說是借助于有限的了解而充分發揮藝術創作所見許的推理與想象“。總的說來,魯迅在鄉下的時間不超過一年,當然稱不上是鄉下人,他所塑造的阿Q形象其實也就是個城里人眼中的農民的典型。
阿Q對于中國人的影響無疑是相當深刻的。但在當時,他所起的作用有像我們現在這樣大嗎?”在魯迅時代的稍后時期,當時還是山西省長治第四師范學校學生的趙樹理就嘗試將魯迅的小說讀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們聽的實驗,結果卻遭到慘痛失敗——這就與魯迅本人所期待的結果能通過他的作品開出反省的道路6的目標之間發生了巨大的落差。“7而在我看來,魯迅的文章在當時主要是給城市新式學生和知識分子看的,試想當時,在農村,識字的人有多少,能讀得懂文章并能理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的人又有多少。
因此魯迅的文章在農村石沉大海的結局在意料之中。但是這并不能妨礙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和對社會的驚醒價值,起碼對于我們這一輩人來說,阿Q的教訓早以牢記,我們不會再度迷茫,歷史不會重演,這其實也是阿Q帶給我們的最深刻的影響。
阿Q正傳讀后感600字【篇4】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壽,字豫才,18歲改名樹人。“魯迅”這個筆名是他在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才開始用的。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技巧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寫于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于《晨報副鐫》,后收入《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于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后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游手好閑,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這是魯訊用《狂人日記》來形容農村土豪劣紳的品性,趙太爺父子是當時農村土豪劣紳的代表。在小說中,他們基本上沒有表現出善性,而是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懦。他們剝奪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權利。他們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卻以封建禮教的維護者的面目出現,懲治向吾媽求愛的阿Q,當革命的風聲傳到未莊,他們卑謙地稱阿Q為“老Q”,當看到革命風暴勢不可擋時,他們又投機鉆營,成為革命隊伍中的破壞力量。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究情節的張弛、明暗的詳略:對主人公阿Q的活動是露,對其他陪襯人物則是藏,對阿Q在未莊的活動描寫得繁,在城里的活動則輕描淡寫。此外,魯迅先生還特別工于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
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可作如下陳述:著眼于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眾。
《阿Q正傳》思想內涵博大精深,藝術手法精湛絕倫,是魯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也是世界文化長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魯迅先生在荊天棘地的艱苦環境里運用小說這一藝術形式進行戰斗,為我們留下了《吶喊》和《彷徨》兩個集子(歷史小說《故事新編》除外)。《吶喊》收集了從1918年到1922年創作的小說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從1924年至1925年創作的小說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阿Q正傳》享有世界聲譽,當它一收筆,便被介紹到美、法、日、俄等十多個國家,至今已有四十種不同文字的譯本。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
《阿Q正傳》從它誕生至今,已過去七十多個年頭,“阿Q”已成了常掛大中國人民口上的一個常用名詞,“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諷刺他人的用語。
阿Q正傳讀后感600字【篇5】
一、女性觀
自古就有“紅顏禍水”之說,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兩個: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國亡家的狐貍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詩詞,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論時則是后者的一套論調了,“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啊!男人對女人,一面是輕蔑,一面是追求,連屈辱不堪的阿Q面對靜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罵”,或“伸出手去摩著伊新剃的頭皮”并說著下流話,但同時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對女人的無限聯想并出現了對吳媽的調戲。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女人是奴隸,當男人也成為奴隸的時候,女人便成為物品,連人也稱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傳統習慣
“從來如此,便對么?”作者借阿Q這一人物對這個問題作了闡釋。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莊老例的,他都認為是錯的,阿Q的邏輯是墨守成規,反對變革,排斥異己。凡有變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對象;而假洋鬼子進洋學堂,剪掉長辮子自然也是異端,因而成為他最厭惡的一個人;因城里人將長凳稱為條凳、煎魚用蔥絲不合未莊老例而不滿意;對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惡而痛絕之”的。
傳統有精華與糟粕之分,習慣有好壞之別。尊老子幼,文明禮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這些都是好傳統、好習慣,值得發揚光大;至于女人纏足,男人腦后留條長辮子,雖是傳統習慣,則不是什么好習慣,確確實實是有弊無利。
三、革命觀
阿Q的革命暢想曲——報私仇、分財物、討老婆,這些是他的自我設計,是他對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對“威福、子女、玉帛”(權力、女人、金錢)的追求反映了農民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大小丈夫”們的最高理想。因此,我們可以想見: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權的領導者,他也將只會以自己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個新的未莊封建等級社會,這也是歷代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奴隸性
魯迅對國民精神弱點批判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個雙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見了狼,自己就成為羊;見了羊,自己又變成狼”,這是阿Q性格中最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趙太爺這些“狼”面前,阿Q表現出空前的軟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雖然不甚服氣,并試圖獲得勝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動了氣同他打起來的時候,他又軟下來了,“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是弱者的哲學,也是由狼變羊過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這樣一種兩面人:“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
五、看客態度
魯迅在一系列小說中描寫了神情麻木不覺醒的看客形象:《藥》、《示眾》里鑒賞殺人場面時,“一堆人”“竭力伸長了脖子”“嘴張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們取笑孔乙己寫“回”字、偷書被打;《祝福》中魯鎮上的人們拿祥林嫂額上的傷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著調戲小尼姑時,“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莊的人們十分“欣然”地聽阿Q講殺革命黨的事,阿Q游街示眾時“兩旁是許多張著嘴的看客”,看客們露出“閃閃的像兩顆鬼火”的狼一樣的眼睛。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是超越時空而魅力不朽。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對我們民族國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對人性弱點的大暴露,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自我審視的一面明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