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作品書籍推薦
不要以句子為一個單位,要以段落為一個單位進行閱讀,因為一個段落都只是表達一個意思的,如果要表達兩個意思都會分為兩段,那么我們閱讀的時候可以多多關注段首和段尾,一般關鍵詞都會出現在這兩個地方,然后通過快速掃略和關鍵詞的理解就能夠明白作者在這一段所想要表達的意思。
手指強行拉快閱讀節奏也是一個好辦法
用手指來進行快速移動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因為閱讀是靜止的,如果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旁邊有動靜就會非常容易被吸引注意力,這是人的本能,所以無法控制。但是如果通過手指的移動來吸引眼球的移動,那么就能夠幫助提升注意力。通過手指的移動還可以非常有效的加快我們的閱讀速率,將手指的移動速度大于平時的閱讀速度,這樣長久的練習能夠有效提升閱讀速度。
拓展自己的視野,一次性閱讀更多的文字
這里有一個練習方法,拿一張小卡片將我們看過的一段文字快速遮住,迫使我們只看那一段文字的中間。這樣因為我們看這一行字的時間太過短暫,所以我們只能通過余光來觀看這一行剩下的字。這樣長時間的練習會有效地幫助我們快速閱讀。
帶著問題去閱讀,才有更高的效率
就比如讀小說,如果我們閱讀速度太慢,就會很容易走神。但是如果帶著問題去閱讀,想著作者這段話背后什么意思,是不是在為后文做鋪墊,這樣我們就跟文字有了互動,就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帶著問題也對我們提升閱讀速度有幫助,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閱讀速度非常的慢,那么就會有其他東西占領我們的思想。
把握自己的節奏也很重要,該快就快,該慢就慢
我們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學習知識,如果一味地追求速度,那么我們對于所閱讀的事物的記憶就會大打折扣。對于這個快慢也要有著自己的分類標準,比如在公交車上看的小故事,在排隊時看的新聞,這時候就需要快速的閱讀。但是我們在圖書館看著專業書籍,或者閱讀經典名著,亦或是難懂的哲學文章,這一類的閱讀就需要我們細嚼慢咽,細細品味。
不要對于沒有讀完的內容有內疚感
很多時候我自己也會有這方面的感覺,覺得自己看一本書因為時間關系導致只看了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就覺得愧對了作者,沒有把握作者的主要思想。其實就像你跟朋友聊天一樣,昨天你倆聊了一下午,今天見面肯定不能夠復述出全部內容的,但是昨天所講的主要觀點還是能夠記住的。讀書也一樣,不要覺得快速閱讀我們就不能夠理解作者的意思,其實我們的快速閱讀是完全能夠了解到書中所要表達的內容。
外國文學作品書籍推薦(篇2)
1、《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
作者:赫爾曼·黑塞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的德國,講述的是關于“成長”的故事——即是兩個少年的成長,也是人類心靈的成長。
推薦理由
一部奇特的小說,它探討了理性人生與感性人生之間的復雜關系,呼喚從父性文化向母性文化傳統的回歸,探求人性內部的和諧。但從總體上來看,它是一部在哲學層次上探討生命永恒的意義的小說。
2、《我的名字叫紅》
作者:奧爾罕·帕慕克
內容簡介
十六世紀末,離家12年的青年黑終于回到他的故鄉——伊斯坦布爾,迎接他歸來的除了愛情,還有接踵而來的謀殺案。
推薦理由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成名之作。珠玉般的詩文、引人入勝的旁征博引、糾結羅織的故事,讓人不禁贊嘆帕慕克的迷人藝術天賦。
3、《日瓦戈醫生》
作者: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
內容簡介
《日瓦戈醫生》是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俄羅斯詩人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長篇小說。記錄俄羅斯二十世紀上半葉歷史變遷中一位平凡的莫斯科醫生不凡經歷。
推薦理由
這部作品所展現出的熱情、詩意和思索,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后極其罕見;他所描繪的極端環境下人性與個人尊嚴的掙扎,其真切的動蕩和不安感更是前所未有。
4、《看不見的城市》
作者:伊塔洛·卡爾維諾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由一些短小的章節構成的,每個章節都提供機會,讓我們對某個城市或泛指意義上的城市進行反思。
推薦理由
意大利當代最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的經典之作。本書滲透對迷亂的現實的思索,頗具后現代主義的特色。
5、《人鼠之間》
作者:約翰·斯坦貝克
內容簡介
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兩個一貧如洗,卻又相依為命的美國流動農業工人佐治和李奈從懷揣夢想——追逐夢想——接近夢想——夢想破滅的悲慘故事。
推薦理由
《人鼠之間》,不僅藝術地展現了田園牧歌式的農莊生活和殘酷的社會現實的沖突,而且反映了人對生存條件的真切感受。“鼠與人的最佳設計往往落空”——正是人類生存處境的形象寫照,體現作品包含的悲劇內涵和哲學意蘊使之升華為一篇代表普遍經驗的現代寓言。
外國文學作品書籍推薦(篇3)
閱讀不是‘看到’,而是思索、啟示和理解,他不決定于我們眼睛的速度,而是我們心智的速度、深度和延伸的廣度。
作筆記法
梁啟超認為學習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作筆記。他在《讀書分月課程》中講:“讀書莫要于筆記。柱子謂當如老吏斷獄,一字不放過。學者凡讀書,必每句深求其故,以自出議論為主,久之觸發自多,見地自進,使能貫串聯書,自成條理。經學、子學尤要。無筆記則必不經心,不經心則雖讀猶不讀而已。”
徐復觀先生在讀書方法上有一個訣竅,那就是做摘抄。徐復觀說:“一部重要的書,常是一面讀,一面做記號。記號做完了便摘抄。我不慣于做卡片。卡片可適用于搜集一般的材料,但用到應該精讀的古典上便沒有意思。書上許多地方,看的時候以為已經懂得;但一經摘抄,才知道先前并沒有懂清楚。所以摘抄工作,實際是讀書的水磨功夫。再者隨著記憶力日減,全書的內容一下子也抓不住,摘抄一遍,可以幫助記憶,并便于提挈全書的內容,匯成幾個重要的觀點。這是最笨的功夫,但我讀一生的書,只有在這幾年的笨工作中,才得到一點受用。”
由淺入深法
葉圣陶先生主張閱讀必須認真,先求認真,次求迅速。每讀一本書時,首先“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節,逐句循誦,摘出不了解的處所;然后用平時閱讀的經驗,試把那些不了解的處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注釋或參考書”。這第一步只要求讀懂原文,掃清閱讀障礙,并且在掃除障礙中,訓練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再“復讀一遍,明了全篇或全章全節的大意”。這樣要求就深入了一層,要吃透本篇或本章節的內容,并且能夠概括出大意。僅僅到此為止還不夠,還必須更深入一層,“最后細讀一遍,把應當記憶的記憶起來,應當體會的體會出來,應當研究的研究出來。”至此,不僅書的內容消化吸收了,而且培養了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
消化、反芻法
徐復觀先生特別重視讀書之后的消化、反芻。他說,讀書如同吃東西。“正吃東西時,所吃的東西并未發生營養。營養作用是發生在吃完后的休息或休閑的時間里面。書的消化,也常在讀完后短暫的休閑時間;讀過的書,在短暫的休閑時間中或以新問題的方式,或以反芻動物樣的反芻的方式,若有意若無意的在腦筋里轉來轉去,這便是所讀的書開始在消化了。并且許多疑難問題,常常是在這一剎那之間得到解決的曙光。”所以一個人讀了書后腦筋里應該有幾個問題。若是腦筋里沒有問題,這說明書還是沒有讀進去,須得再仔細得讀。
重復法
著名畫家豐子愷先生讀書采用重復法,每讀完一個章節總要復習一遍,讀到第三個章節,還要把前面兩個部分再復習一遍,就這樣反復地讀,反復地溫習,不厭其煩,一絲不茍。為了促使自己多次復習已讀過的書:他讀書時,在書的背后寫“讀”字,每復習一遍就寫一筆。他生活的年代使用繁體字,一個“讀”有23畫,因此,他要復習22遍才能把“讀”字寫完。試想,一本書重復讀了20多遍,豈有不爛熟于心之理?
按心理學的觀點說,信息經常重復刺激大腦,能增強記憶。實際上,重復不僅能使記憶加強,而且還能加深理解。重復閱讀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可以結合學習、工作需要隨時翻閱,也可以根據記憶學原理提供的最佳復習時機,在第一次讀書后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和半個月時,分次進行復習。
楊絳曾談錢鐘書怎樣做讀書筆記“許多人說,錢鐘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并不以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很多,也不易遺忘。
提要鉤玄法
韓愈曾說過一句名言:“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后人將他的話概括為“提要鉤玄”讀書法。按照韓愈的這個方法,讀書首先要將書分門別類,然后按其性質類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讀書法。對于那些記事性質的歷史書籍,閱讀時必須提出綱要,也就是提綱摯領地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抽出來;對于那些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觀點,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讀書若能做到提要鉤玄,效果必定會好。因為“提其要”,能使自己對書中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一目了然,對事件發生發展的原因清清楚楚,從而可以進一步了解事件之間的相互聯系,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鉤其玄”,便于把握重點,吃透精神實質,對某些重要觀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開拓視野,活躍思維,增長知識,提高水平,將書中的營養,化為自己的血肉。
《如何閱讀一本書》具體講解了閱讀的四種層次,其中分析閱讀中有具體的關于提要鉤玄法的方法解讀。
高誦恬吟法
毛澤東早在學生時期就”頗有踔厲風發之概,從早至晚,讀書不休。讀書時往往“采取‘高聲朗誦’和‘密詠恬吟’相結合的方法。每讀一文,總是反復誦讀、吟詠,用心領會它的意義、氣勢、節奏和神味”。
高聲朗誦,就是要大聲地朗讀;密詠恬吟,就是要靜靜地吟詠品讀。將高誦與恬吟結合起來,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高誦便于記憶和提高演說能力,恬吟便于思索,細細地品味一篇文章,不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而且能夠更深刻地領會氣勢、節奏、神味。
蔓延法
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作家夏丐尊先生的讀書方法是以精讀的文章〔或書籍〕為出發點,然后向四面八方蔓延,由精讀一篇文章帶讀許多書,有效地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
例如:夏先生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樣蔓延發展:《桃花源記》是晉朝人寫的,要想知道這篇文章在晉朝文學中的地位以及晉朝文學的概況,就可以去翻一翻中國文學史;文中的“桃花源”實際上表現了作者的一種烏托邦思想,這又可以找莫爾寫的《烏托邦》來對照著讀;這篇文章屬于記敘文一類,如若想弄清楚記敘文的格式,就可以去翻看有關記敘文寫法的書;此外,如果想了解作者陶淵明其人其事,還可以去翻《晉書·陶潛傳》。
這樣一來,讀一篇文章就引出了一大串的書,將內容相關的書聯系起來讀,既便于加深理解,又可以拓寬知識面,因此,蔓延法是一種科學的讀書方法。
結合法
老舍說:“讀了一本文藝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幾本作品,最好找些有關這些作品的研究、評論等著述來讀,也應讀一讀這個作家的傳記。”把作品與作家傳記以及文藝評論結合起來讀,我們將這種讀書方法稱之為“結合法”。用“結合法”讀書,能夠“使我們對那些作品與那個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營養”。
如果孤立地讀一本作品,我們多半是憑個人的好惡去評斷,自己所好則捧入云霄,自己所惡則棄如糞土。事實上,這未必正確。及至讀了有關評價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們就能發現自己的錯誤。這并不是說我們應該采取人云亦云的態度,而是通過看了別人的意見,應重新去想一想自己的判斷。這么多去想一想,至少它會使我們不完全憑感情去判斷,去掉偏見,我們才能夠吸取營養,扔掉糟粕。
如果說為什么搜集資料、編輯出這篇關于“讀書意義與方法”的老生常談的東西,或許是因為這句話的關系吧。“人生最大的捷徑是用時間和生命閱讀一流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