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閱讀答案
《記承天寺夜游》是多數(shù)一線教師喜歡選擇展示的課文之一。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wǎng)絡(luò)收集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閱讀答案。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zhǔn)備睡覺時(shí),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jīng)]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cuò),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gè)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gè)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gè)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題目及答案
1.本文選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號(hào)________,是____朝的________家。他與父親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稱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⑴文章描繪了蘇軾在承天寺夜里見到的____________,同時(shí)也抒發(fā)了自己____________的苦悶心情。⑴月下美景;壯志難酬
⑵描寫承天寺優(yōu)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翻譯下列句子:(4分)
?、艖衙褚辔磳嫞嗯c步于中庭。
懷民也還沒有睡覺,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漫步。
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里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各種水草縱橫交錯(cuò),原來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下面對加點(diǎn)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xiàng)是( )A
A.本文寫在作者貶職期間,作者在文中表達(dá)的感情與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與“閑”字相關(guān)。
C.蘇軾此時(shí)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這是一個(gè)有名無實(shí)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
D.本文寫景較為簡潔,用素描的筆法,寫月色,寫景物,給人清靜雅致的感覺。
6.這篇文章主要表現(xiàn)了作者_(dá)___________的心境。(2分)樂觀、豁達(dá)
7.“月色入戶”意思是____________,這句話運(yùn)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辭手法。
月光進(jìn)入了屋子;擬人
8.文中表現(xiàn)興奮和喜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它與“____________”一句相照應(yīng),顯得一起一伏,一沉悶,一活躍。(4分)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尋張懷民”一句中的“尋”字用得好,你認(rèn)為好在哪里?(3分)
作者要尋的這個(gè)人,面對如此月夜,不會(huì)蒙頭大睡,肯定也在賞月,但在何處賞月呢?因此要“尋”,其次,“尋”字有一種急欲找到東西的失落感,寫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賞月的急切心情。
10.文章“記”的要素是:
時(shí)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點(diǎn): 承天寺
人物: 我和張懷民 事件: 夜游承天寺
11.本文的構(gòu)思角度是( )(3分)B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類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3.文中“念無與樂者”“念”的結(jié)果是_______________。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14.文中描寫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繪了一個(gè)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庭下……竹柏影也;空靈澄澈、宛似仙境
15.文中表達(dá)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月色入戶,近然起行。⑵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二人耳。
16、選出句子閱讀停頓正確的一項(xiàng)( )(2分)D
A.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B.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C.但少閑如吾/兩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7.文章結(jié)尾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3分)
有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閑等種種微妙復(fù)雜的感情。
18.對“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理解有誤的一項(xiàng)是(D)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們兩個(gè)這樣的賞月的“閑人”罷了。
B.表現(xiàn)了作者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產(chǎn)生了異常欣喜的心情。
C.表現(xiàn)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擠,心情苦悶,只好去大自然中尋找快樂和解脫。
D.表現(xiàn)了作者超然物外、曠達(dá)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