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的故事梁實秋
梁實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一位獨具特色的理論批評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貓的故事梁實秋,以供大家閱讀。
貓的故事梁實秋
貓很乖,喜歡偎傍著人;有時候又愛蹭人的腿,聞人的腳。唯有冬盡春來的時候,貓叫春的聲音頗不悅耳。嗚嗚的一聲一聲的吼,然后突然的哇咬之聲大作,唏 哩嘩喇的,鏗天地而動神?。這時候你休想安睡。所以有人不惜昏夜起床持大竹竿而追逐之。祖傳有一位和尚作過這樣的一首詩!“貓叫春來貓叫春,聽他愈叫愈精 神,老僧亦有貓兒意,不敢人前叫一聲。”這位師父富同情心,想來不至于掄大竹竿子去趕貓。
我的家在北平的一個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賣水羅卜的,賣硬面餑餑的,都過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遙遠的響聲可以說是萬籟俱寂。這時候屋瓦上嗥的一 聲貓叫了起來,時而如怨如訴,時而如詬如詈,然后一陣跳踉,竄到另外一間房上去了,往返跳躍,攪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數日。
北平的窗子是糊紙的,窗欞不寬不窄正好容一只貓兒出入,只消他用爪一劃即可通往無阻。在春暖時節,有一夜,我在睡夢中好像聽到小院書房的窗紙響,第二 天發現窗欞上果然撕破了一個洞,顯然的是有野貓鉆了進去。大概是餓極了,進去捉老鼠。我把窗紙補好,不料第二天貓又來,仍從原處出入,這就使我有些不耐 煩,一之已甚豈可再乎?第三天又發生同樣情形,而且把書桌書架都弄得凌亂不堪,書桌上印了無數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廚師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除 了調和鼎鼎之外還貫通不少的左道旁門,他因為廚房里的肉常常被貓拖拉到灶下,魚常被貓叨著上了墻頭,懷恨于心,于是殫智竭力,發明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捕貓 方法。他用鐵絲一根,在窗欞上貓經常出入之處釘一個鐵釘,鐵絲一端系牢在鐵釘之上,另一端在鐵絲上做一活扣,使鐵絲作圓箍形,把圓箍伸縮到適度放在窗欞 上,便諸事完備,靜待活捉。貓竄進屋的時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軀勢必觸到鐵絲圓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懸在半空,愈掙扎則圓箍愈緊。廚師看我為貓所苦無 計可施,遂自告奮勇為我在書房窗上裝置了這么一個機關。我對他起初并無信心,姑妄從之。但是當天夜里居然有了動靜,早晨起來一看,一只瘦貓奄奄一息的赫然 掛在那里!
廚師對于捉到的貓向來執法如山,不稍寬假,我看了貓的那副可憐相直為她緩頰。結果是從輕發落予以開釋,但是廚師堅持不能不稍予膺懲,即在貓身上用原來 的鐵絲系上一只空罐頭,開啟街門放她一條生路。只見貓一溜煙似的唏哩嘩喇的拖著罐頭絕塵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車之離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頭響聲愈 大,貓受驚乃跑得更快,驚動了好幾條野狗跟在后面追趕,黃塵滾滾,一瞬間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這個苦頭以后絕對不會 再光顧我的書房。窗戶紙從新糊好,我準備高枕而眠。
當天夜里,聽見鐵罐響,起初是在后院磚地上嘩啷嘩啷的響,隨后像是有東西提著鐵罐猱升胯院的棗樹,終乃在我的屋瓦上作響。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 溝,所以鐵罐越過瓦垅的聲音是格登格登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個冷戰:難道是那只貓的陰魂不散?她拖著鐵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終于夤夜又復光臨寒 舍,我家究竟有什么東西值得使她這樣的念念不忘?
嘩啷一聲,鐵罐墜地,顯然的是鐵絲斷了。幾乎同時,噗的一聲,貓順著我窗前的丁香樹也落了地。她低聲的呻吟了一聲,好像是初釋重負后的一聲嘆息。隨后我的書房窗紙又撕破了――歷史重演。
這一回我下了決心,我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不是系一個鐵罐就能了事。我先到書房里去查看現場,情況有一些異樣,大書架接近頂棚最高的一格有幾 本書灑落在地上。傾耳細聽,書架上有呼嚕呼嚕的聲音。怎么貓找到了這個地方來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窺視,嚇我一大跳,原來是那只瘦貓擁著四只小貓在喂 奶!
四只小貓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貓的懷里亂擠,好像眼睛還沒有睜開,顯然是出生不久。在車船上遇到有婦人生產,照例被視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 好多的優待。我的書房里如今喜事候門,而且一胎四個,原來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這道理本該普及于一切有情。貓為了她的四只小貓,不顧一 切的冒著危險回來喂奶,偉大的母愛實在是無以復加!
貓的秘密被我發現,感覺安全受了威脅,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貓都叼離書房,不知運到什么地方去了。
梁實秋經典語錄
1) 魯迅死前遺言“不饒怒人,也不求人饒恕。”那種態度當然也可備一格。不似魯迅那般偉大的人,便在體力不濟時和人類容易妥協。我僵臥了許多天之后,看著每個人都有人性,覺得這世界還是可留戀的。不過我在體溫脈搏都快恢復正常時,又故態復萌,眼睛里揉不進沙子了。──《雅舍小品·病》
2) 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乃是人間無可比擬的幸福。
3) 談話,和作文一樣,有主題,有腹稿,有層次,有頭尾,不可語無倫次。
4) 以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是讀書。
5) “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的親呢。要注意的是,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
6) 我一向不相信孩子是未來世界的主人翁,因為我親眼見孩子到處在做今日的主人翁。
7) . 藝術與自然本是相對的名詞。凡是藝術皆是人為的。西諺有云:Ars est celare artem(真藝術不露人為的痕跡),猶如吾人所謂無斧鑿痕。
8) . 外國的風俗永遠是有趣的,因為異國情調總是新奇的居多。新奇就有趣。不過若把異國情調生吞活剝地搬到自己家里來,身體力行,則新奇往往變成為桎梏,有趣往往變成為肉麻。基于這種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與牛奶。
9) . 我曾面對著樹生出許多非非之想,覺得樹雖不能言,不解語,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榮枯,它也曉得傳宗接代,它也應該算是有情。總之,樹是活的,只是不會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遠沒有顛沛流離之苦。
10) . 其實哪一個人在人生的坎坷的路途上不有過顛躓?哪一個不再憧憬那神圣的自由的快樂的境界?不過人生的路途就是這個樣子,抱怨沒有用,逃避不可能,想飛也只是一個夢想。人作畫是現實的,現實的人生還需要現實的方法去處理。偶然作個白晝夢,想入非非,任想象去馳騁,獲得一進的慰安,當然亦無不可,但是這究竟只是一時有效的鎮定劑,可以暫止痛,但不根本治療。
11) . 有人只看見和尚吃饅頭,沒看見和尚受戒,遂生羨慕別人之心,以為自己這一行只有苦沒有樂,不但自己唉聲嘆氣,恨自己選錯了行,還會諄諄告誡他的子弟千萬別再做這一行。這叫做吃一行,恨一行。
12) . 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芳冽!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
13) . 詩不能賣錢。一首新詩,如拈斷數根須即能脫稿,那成本還是輕的,怕的是像牡蠣肚里的一顆明珠,那本是一塊病,經過多久的滋潤涵養才能磨練孕育成功,寫出來到哪里去找顧主?
14) . 我看過一些盆景,鉛鐵絲尚未除去,好像是五花大綁,即或已經解除,樹皮上也難免皮開肉綻的疤痕。這樣藝術的制作,對于植物近似戕害生機的桎梏。我常在欣賞盆景的時候,聯想到在游藝場中看到的一個患侏儒癥的人,穿戴齊整的出現在觀眾面前,博大家一笑。又聯想到從前婦女的纏足,纏得趾骨彎折,以成為三寸金蓮,作搖曳婀娜之態!
15) . 有道之士,對于塵勞煩惱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賞沉默的境界。這種沉默,不是話到嘴邊再咽下去,是根本沒話可說,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眾皆寂然,惟迦葉破顏微笑,這會心向笑勝似千言萬語。
16) . 我看過一些盆景,鉛鐵絲尚未除去,好像是五花大綁,即或已經解除,樹皮上也難免皮開肉綻的疤痕。這樣藝術的制作,對于植物近似戕害生機的桎梏。我常在欣賞盆景的時候,聯想到在游藝場中看到的一個患侏儒癥的人,穿戴齊整的出現在觀眾面前,博大家一笑。又聯想到從前婦女的纏足,纏得趾骨彎折,以成為三寸金蓮,作搖曳婀娜之態!
17) . 古圣先賢,無不勸孝。其實孝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否則勸亦無大效。父母女間的相互的情愛都是天生的。不但人類如此,一切有情莫不皆然。我不大敢信禽獸之中會有梟獍。
18) . 自從人有老少之分,老一代與少一代之間就有一道溝,可能是難以飛渡深溝天塹,也可能是一步邁過的小瀆陰溝,總之是其間有個界限。溝這邊的人看溝那邊的人不順眼,溝那邊的人看溝這邊的人不像話,也許吹胡子瞪眼,也許拍桌子卷袖子,也許口出惡聲,也許真個的鬧出命案,看雙方的氣質和修養而定。
看過“貓的故事梁實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