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傳說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政治家。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最早在荊楚地區廣為流傳。
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始于南朝的文獻。
南朝梁宗懔編撰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是農歷五月初五,即端午節。
因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端午節便逐漸演變成了人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傳說二: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吳國的大夫、軍事家。
相傳,當年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死后,命人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在皮革里面,于農歷五月初五拋入江中。
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錢塘江,比屈原投江要早。
因此有人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與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
傳說三: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曹娥的
曹娥,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孝女。
相傳,曹娥的父親曹盱,在祭祀活動中溺于舜江中,多日未見尸體。
當時,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數日之后,曹娥仍悲痛不已,便隨父投江。
幾日后,曹娥抱著父親浮出水面,但父女二人早已雙雙遇難。
有傳聞曹娥的父親是在五月五日祭祀時掉入江中,曹娥十七日后才投江。
也有民間傳說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的。
后人為了紀念她,將舜江改稱為曹娥江。
并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祭拜她。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1、端午節習俗: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節習俗: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3、端午節習俗:寫符念咒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因此端午節這天一定要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而且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例如說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等。
4、端午節習俗: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不過在郴州蘇仙區坳上古村有著特別的吃烏米粽的習俗。坳上烏米粽屬當地獨創具有食療效果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烏飯樹葉、擇子柴葉、金剛刺嫩頭、楓香樹嫩葉等十余種能食用的樹葉將其洗凈搗碎,過濾擠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燒、咸蛋黃等餡,清蒸出來,香味四溢,不油膩,還具有健胃消食,祛風除濕,清涼解毒之功效。
5、端午節習俗:插艾條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莖葉有揮發性精油,獨特的香味可以驅蚊避蟲。端午節自古以來也是祛病防疫的節氣,因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會在這一天打掃門庭,將艾條插在門上,殺菌消毒。
6、端午節習俗:拴五色線
中國古代一直以紅、黃、白、青、黑五色為吉祥色。每年端午節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傳說五色線不能隨便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疾病沖走。據說,戴五色線的孩子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常保安康。
端午節的禁忌
1、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因為人們認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兇,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粽的習俗。
2、忌惡日
由于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這天又有“躲午”的習俗,即周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脫災禍。
3、兒童戴的香包忌丟失
在北方一些地區,小孩子有端午佩戴香包的習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丟失的,傳說如果小孩子丟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內會有大災。端午節過了以后,小孩子要將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這樣才能免除火災。
端午節吃什么水果好
1、枇杷
“夏月枇杷黃似桔,年年新果第一批”,每年端午節后才是枇杷大量上市的季節,枇杷是江南早熟水果之一,與楊梅、櫻桃并稱“初夏果品三姐妹”。枇杷果肉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糖類、維生素b、維生素c、脂肪、蛋白質、蘋果酸、檸檬酸,以及鈣、鈉、鉀、鐵、磷等對人體新陳代謝非常有益的物質,具有生津止渴、清肺止咳、和胃降逆等功效。
枇杷不僅利肺氣,還能“潤五臟”,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在冬天多發的疾病,夏天多采取扶正固本治療,亦即“冬病夏治”,而枇杷佐核桃則是有效的食療品,患者每天堅持食用(按2:1的比例),能夠滋肺補腎,提高肺系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2、荔枝
端午假期,正是吃荔枝的好時機。荔枝味甘性溫,入肝脾兩經,最益肝脾精血,可以說是最適合“職場精英”食用的水果。荔枝所含豐富的糖分具有補充能量,增加營養的作用,研究證明,荔枝對大腦組織有補養作用,能明顯改善失眠、健忘、神疲等癥。
荔枝的作用主要在于扶助陽氣,因此對于容易上火的人就不適合食用了,否則容易出現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不適。如果實在嘴饞想嘗鮮者,可以淡鹽水浸泡后少量食之,當無大礙。不過,小兒肝火偏旺,當少吃為宜。荔枝中含有大量糖分,對血糖影響較大,糖尿病患者還是不吃為宜。
3、櫻桃
櫻桃中含鐵量極其豐富,每百克果肉中鐵的含量是同等重量的草莓的6倍、棗的10倍、山楂的13倍、蘋果的20倍,居各種水果之首。中醫認為,櫻桃具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它全身皆可入藥,是補血養血、美容護膚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