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散文3篇范文
吃的散文篇一:吃
幾位姐姐也挺疼愛我,連有好吃的野果都忘不了我。可有一次吃桑葚就出了大問題,也許吃得太多,也許桑葚不適合我,反正就是不消化。我整日哭鬧,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父母為此找了好多醫生,可愣是治不了,我日漸消瘦,最后除了小肚皮都沒人形了,弄得父母都灰了心。就在他們絕望無助的時候,碰到了一個赤腳醫生。他介紹了一個方子讓父母試試。得,死馬當成活馬醫,試試吧!沒成想一副藥就管用了,我從死亡線上被拽了回來,父母喜極而泣。
感謝天,感謝地,偉大的改革開始了,吃飽的問題很快得以解決,但吃肉依然是很珍稀的事兒,要么逢年過節(當然得是重要節日,比如端午、中秋),要么婚喪嫁娶才有機會打牙祭。每到這個時候,大人小孩都會讓嘴和胃超水平工作,把長時間的虧欠補回來。然而總有一些人的腸胃不堪重負, 弄得老打臭嗝兒不說,還上吐下瀉。鄰家有個小孩就因為一次勞累過度,害得他幾月不思肉味。
盛夏時節,一次在大伯家。剛出鍋的包子呼呼冒著熱氣,帶著麥香和甜蜜撲鼻而來。我抓了一個急不可待地咬了一口。好燙,這時小手一哆嗦,包子里的糖水順勢全倒在光光的胸脯上。吃得欲望頓時無影無蹤,我當時一心一意做的事便是嗷嗷痛哭。母親慌忙用手把我身上的糖水拂掉,一邊用另一只手在我背上輕撫,并說了很多安慰的話。也不知過了多久我才安靜下來,好在身上沒落下什么疤痕,但心里的印記卻永遠地刻下了。
跟其他小朋友多日不知肉味不同,我的境況就好多了。父親是個木匠,手藝在十里八村可是響得很。不時就有人請他去做家具或農具。那時的人們很純樸、熱情,總是極盡所能做出各種美食來犒勞客人和工匠。所以每到放學的時候,我總會去找父親。美其名曰找,不過是想蹭一頓好飯罷了。父親見到我總說一句:你怎么又來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也不搭話,好在主人往往也沒把我這個小屁孩兒擱在心上。有必要解釋一下,那時的我壓根兒不知道季老這個人和他的故事,所以自然沒受到他的什么啟發,愛找父親的沖動純屬巧合而已。 借父親的光,我的童年營養勉強算是跟上了,這也是當時我還不太瘦的原因。
下面我要隆重介紹一下兒時我的最愛豆瓣肉,它至今仍雄據我味蕾榜的榜首。 。一塊帶皮的豬肉四四方方、半肥半廋,先把毛烙凈,烙得皮兒也有些焦黃,然后洗凈用刀縱橫切割,但皮兒還相連。用川南的豆瓣(和郫縣豆瓣的區別是不帶油)抹勻,倒扣在碗里,在鍋里加水用大火熏蒸。上桌時那金黃的油、酥黃的皮兒、嫩白的肥肉、醬紅的廋肉,還有那星星點點的豆瓣、辣椒、青花椒和子姜,它們的香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在讓人饞涎預滴。吃一口綿軟嫩滑、麻辣香咸,從嘴里滑入喉嚨,再到五臟六腑,最后滲透全身。簡直是神仙吃的美食,若能重新品嘗不知是否還有當年的味道。
上初中了,已知羞的我不再去找父親了。那時鎮上做學生餐的館子不多,吃飯先得從家里帶米去換成飯票,一斤米一斤票等重量兌換。至于菜嘛,5分錢一份,且翻來覆去都是燒豆腐或血旺,蔬菜極少,有也是包菜而已。想吃肉只有去鎮政府的食堂,但得5毛錢一份,而我一周的菜錢才剛好5毛而已,所以無需考慮。不過每周還能剩下2毛,我還是有計劃安排的。那時的瓜子一兩剛好是2毛,周六放學后我就會稱上一兩,經常都是奶油味兒的那種,邊走邊吃,算是對一周的午餐有了點補償。現在的我容易上火,早已與瓜子說拜拜了。初中的伙食與美毫不沾邊,不過果腹而已。
進入九十年代,我也上高中了,飯票很快退出了歷史舞臺,買飯也直接用錢交易。我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吃肉也變成隔三差五了,菜品也比初中多了些選擇。不過這段時期的飲食記憶依然平淡,只不過臨近畢業時豬肉爆出了膽紅素事件,那時沒幾個人愿意吃肉,盡管學校食堂一再做出安全保證,并且降了半價,大家依然不為所動。從那時起,食品安全的問題初露端倪。
再后來去冰城呆了幾年,總的來說東北的飲食相對粗淡些。盡管如此,那里的氣候卻更宜于長肉,離開那里時身上多了十多斤肉。男同學總愛摸我有些圓滑的肚皮,說有民族特色,說我富態,小時以胖為美的我還有些沾沾自喜呢。要說那段記憶,東北大醬倒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心里不時地會懷念一下。老實說,第一次見到大醬心里還有點怵,味道怪怪的,至于外觀嗎,有點像……反正你懂的。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竟很快適應了那種怪味,那外觀甚至也成了誘惑。與其說是一種怪味,不如說是一種奇特的香味,越吃越香 ,越香越想吃,下飯、拌面均妙不可言。托同學的福,我吃面時就只點炸醬面了。
畢業后回到家鄉,經濟獨立了,吃的完全自主了,然而我的分量也越來越重了。那時火鍋開始走進大街小巷,洋快餐也來了。不時吃頓火鍋,偶爾去窗明幾凈的肯德基或必勝客坐坐。然而,媒體幾次三番地揭露火鍋底料問題,又說洋快餐是垃圾食品,慢慢地熱情就冷卻了下來。進入21世紀,食品安全問題更顯突出,三聚氰胺、瘦肉精、蘇丹紅、毒大米、黑心……什么什么的,簡直讓人無所適從,最后對外面的食品都抱有一種懷疑的態度。不信舉個例子,你多吃餅干試試,多吃面包試試,慢慢地、細細感受一下,你肯定會有發現的。
后來有了對象成了家,妻子是個勤快人,總會變著法兒亮亮手藝。原本吃貨一個的我大飽了口福,體重也像吹氣的皮球蹭蹭上漲,一度接近160斤。慢慢地我感覺到:胖不再是美,更不是福氣。脂肪肝、血壓不穩、睡覺鼾聲如雷……總之問題出了一大堆。減肥,必須得減肥!天天好酒好肉不再是好事兒,飲食必須改!妻子從圖書館借來健康食譜書籍 ,學習并改善我的飲食結構和習慣。另外就是晚飯后散步和到小區健身設施上練半小時。就這樣,我的體重又像乘坐電梯一樣快速下降并回復正常, 但脂肪肝卻是減肥成功兩三年后才痊愈的 。沒吃減肥藥,沒喝減肥茶,不節食,不抽脂,更不做理療。訣竅就是“管住嘴、邁開腿、吃喝有度、起居有常”,很簡單吧。說起來妻子真是功不可沒,她常自詡為養殖能手,肥肉型、瘦肉型隨手拈來。我笑答肥肉型已不合時宜,能養瘦肉型就可以了。從此以后,出去聚餐或赴宴,無論吃喝多么豐盛和珍稀,也激發不出我刻苦努力超能力發揮的斗志了。
吃是一個宏大的命題,絕非區區幾千字所能盡述。回憶些許過去,抖出糗事一大堆,讓各位看官見笑了。不過我想表達的是,隨著時代環境的改變,人們對吃的感受和心境也隨著改變。從最初的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最后是吃得健康,吃的內涵在不斷演變和豐富,吃的境界也逐步提升。快樂固然是吃的重要內容,一直未曾改變,但吃出健康才是根本,特別是在當下。
吃的散文篇二:吃
似乎我從小就是一個吃貨,連嘴角也長了一顆好吃痣。
張愛玲也愛吃,她曾說“中國人好吃,我覺得是值得驕傲的”,所以我就一直因為自己是個“好吃鬼”而偷偷地驕傲。
艾青說,他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長大了的”,而我也是吃了農村的山長大的。
吃山,家鄉的山是個寶庫。雖沒有“三寶”,卻猶如一個豐富的小賣部,里面藏了不少 好吃的。
當整個山林都還籠罩在銀裝素裹之中時,就有一些調皮的小鬼,從地底下冒出了頭,那就是冬筍同志。槍打出頭鳥,所以可憐的冬筍君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一道菜,嫩嫩的冬筍炒肉是我的大愛。最好吃的是才長出來的小筍兒,白白的就像《西游記》里剛長大的人參娃娃一樣,讓人看了,誰都忍不住咬傷一口。真嘗了一口,脆脆的有嚼味但又不老勁,好吃得不得了。除了新鮮吃,小筍兒還可以被曬干,做出筍干,等到臘月過年用來招待客人。把竹筍兒泡開之后,和排骨燉在一塊兒,濃濃的湯里既有筍的鮮味,又有肉的嫩,在大晚上光是想想想都讓我忍不住吞口水。再過幾個月,我的另一大愛“蕨菜兄”也冒了出來。我們的五一勞動節,基本就是竄在各個山里,半天下來,臉被荊棘刺花了,衣服上被蒼耳粘滿了,但抱著滿懷的蕨兒,什么也顧不上,滿滿都是豐收的喜悅。把蕨子泡上兩三天,再與藠頭,臘肉炒到一塊,又是一道美味。
鄉下的小孩大多沒有許多零花錢的,我們的零嘴也多來自山中。每年夏初,城里的草莓上市的時候,我們也天天往山里跑。我們從長滿刺的野生莓樹上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顆顆冒著紅汁的小刺莓,一不小心就會被刺枝給劃破皮。紅滴滴的刺莓掛在樹上放大了看可不像圣誕夜樹上掛滿了小燈籠嗎。去得勤了,只覺得小刺莓熟得慢,偶爾有幾天忘記了去“巡查”,看到地上都是焉落的刺莓,懊惱得不行。于是我們又想出了絕招,把還沒熟透的莓摘回家,洗凈了,放上糖做成罐頭,更是有別樣的滋味。夏天除了刺莓還有茶包,就是長在茶樹上的白厚的葉子。越白越厚的茶包,就是越好吃的。春天茶樹開出的白色的花朵兒,里面藏了許多的蜜,吮上一口,甜滋滋的。秋天茶樹結出茶籽,曬干了可以打成茶油。到了秋天,是最熱鬧的季節。小山送走一批又一批客人,但它從未讓客人們空手而歸。這里面,最好吃的是野生栗子。剝開外面那層厚厚的刺殼,里面躺著兩三粒栗子。雖然沒有板栗那么大,卻脆得很,咬上去“咯吱”一響,又不會壞了牙齒。更有許許多多的我叫不出名字的,不知道是花是葉,是果還是根的東西,我們吃著它們長大……
家鄉的吃我數不盡,在這里長大,我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好吃鬼”,也算對得起我嘴角的痣了。張愛玲在《吃》一文的最后寫到,“我很愿意在牛肉莊上找個事,坐在計算機前面專管收錢。那里是空氣清新的精神療養院。”而我,也正在懷念我的天然小賣部,懷念那些純真的年華。
吃的散文篇三:談吃
同學找去吃飯,要了一盤楊拉罐,出于好奇,吃了一些,干巴巴的的,沒覺得有什么好吃。
楊拉罐,我小時經常能夠見到,好象在榆樹上最多。小時侯,在山上灌木林旁走過,不小心被楊拉子蜇過幾次,那種滋滋的刺疼,疼得人齜牙咧嘴,我現在還有記憶。為了報復,有時會盡力找到楊拉子弄死。楊拉罐是楊拉子過冬的存身罐,那時可不知楊拉罐能吃,有時只是揪下來玩,但之后隨手也就扔掉了。誰會想到有一天,楊拉罐也能成為人們口中的食物呢。
記得年輕時讀過一篇散文《中國人與吃》,大概是秦牧寫的。是說中國人在吃的方面實在是世界一流,中國人開的餐館也遍布世界各地,足見中國人在吃的方面獨擅其長。作者似乎在諷刺中國人在大吃二喝方面無人能比,而在其他方面卻不見其長了(指當時經濟落后)。
清代詩人袁枚,曾寫過一本隨園食單,內容如何,不得而知。不過,對國人的菜品總結歸納一下,提高一下國人一生活質量,不能不說是子才先生對國人的貢獻。作家林語堂的妻女也寫過一本菜譜,經林語堂潤色發表,據說在美國還得了獎。袁枚和林語堂都是快樂主義者,吃的好一點,吃出快樂來,自然也是他們人生的一部分。
從燒菜的好壞,不僅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生活態度,也能看出一個人是否心靈手巧,這當然不可一概而論,可也有一定道理。所謂一事精,事事精,觸類旁通。此事最具代表性的是伊尹、易牙。伊尹由廚師而至將相,兩方面都做到了極致。易牙在歷史上是大大的壞人,他為了取悅齊桓公,烹了自己兒子給齊桓公品嘗,我一直疑心桓公怎么能吃的下去。易牙燒得一手好菜,齊桓公離不開他,這應該是很重要原因,壞人往往也有絕活。
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一貫講求仁義道德的圣人,也不是板著臉天天講禮,也不反對吃得好一點。只要不是鋪張浪費,不去暴殄天物。把食物做得好吃一點,實在是人之常情。看過一個介紹說,一個人去了偏遠的鄉下,那里只有土豆可吃,所以就變著法子做土豆,這是被生活所逼的不得已,卻也給我們啟示,日常的生活完全可以變變花樣,那樣生活會更容易耐受。浮生六記里陳蕓,貧苦的生活,也讓她過得有滋有味,富有詩意情趣,真讓人羨慕。和陳蕓那樣的女人一起生活,不知是男人要幾世才修來的福分。
在我看來,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不是四大發明,造紙印刷,而是豆腐。現在,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沒有豆腐是不可想象的。我知道的用豆腐做出的菜就有燒豆腐,麻辣豆腐,雞刨豆腐、鱈魚燉豆腐等等,淋林蘭總,說不出名字的不知還有多少。我總覺得,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里,豆腐不知營養和救治了多少人。昆蟲學家法布爾說,發明一道菜,不亞于發現一顆小行星,信然。
對于吃,不能不說自己很遺憾,一沒福氣,二沒腸胃。小時沒條件不用說了。現在條件好一點了,溫飽水平。家里沒有靈巧人操廚,我自己來做,又沒有手藝和耐心,結果飯菜總是做得囫圇。而且現在的我,腸胃也消化不了多少好東西了。好在小時苦日子過得多,對什么都不挑,一切家常飯菜在我的嘴里都可以吃得很香。
吃的散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