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振鷺
《振鷺》是《詩經》里面《頌·周頌》中的一首古典詩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詩經 振鷺,以供大家閱讀。
詩經 振鷺原文
振鷺于飛,于彼西雍。
我客戾止,亦有斯容。
在彼無惡,在此無斁。
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詩經 振鷺譯文
一群白鷺在飛翔,落到西郊水池旁。我的貴客來到了。儀容高潔真漂亮。他在本國無人怨,來到此地人敬仰。希望早晚勤國事,美名長保天下揚。
詩經 振鷺賞析
我國古代稱國家為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可見當時農業的重要地位。人民的生存依賴農業生產,政權的穩固也要以農業生產為保障。上古的西周,絕對是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農業的收成在當時必然是朝野上下最為關注的頭等大事。由于生產力發展的限制,當時農業基本上還是靠天收,《小雅·大田》所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喜悅以及《甫田》描寫“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的迫切心情,便是最好不過的證明。并非每年都能獲得豐收,因此,遇上好年成,自然要大肆慶祝歌頌。《豐年》應當是遇上好年成舉行慶祝祭祀的頌歌。
詩序云:“《豐年》,秋冬報也。”報,據鄭玄的箋釋,就是嘗(秋祭)和烝(冬祭)。豐收在秋天,秋后至冬天舉行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以洽百禮”),是很自然的。不過,這種活動(慶祝祭祀)恐怕不會是定于每年秋冬舉行的,前面已經說過,當時不可能每年都獲豐收,而此詩題為《豐年》,若在歉收乃至災荒之年大唱頌歌,豈非滑稽的自我嘲弄?
詩的開頭很有特色。它描寫豐收,純以靜態:許許多多的糧食谷物(黍、稌),貯藏糧食的高大倉廩,再加上抽象的難以計算的數字(萬、億、秭)。這些靜態匯成一片壯觀的豐收景象,自然是為顯示西周王朝國勢的強盛,而透過靜態,讀者不難想像靜觀后面億萬農夫長年辛勞的動態。寓動于靜之中,寫來筆墨十分經濟,又給讀者留下思想馳騁的廣闊天地。不過,在周王室看來,來之不易的豐收既是人事,更是天意,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豐收歸根結底是上天的恩賜,所以詩的后半部分就是感謝上天。
因豐收而致謝,以豐收的果實祭祀最為恰當,故而詩中寫道:“為酒為醴(用豐收的糧食制成),烝畀祖妣。”祭享“祖妣”,是通過先祖之靈實現天人之溝通。也由于豐收,祭品豐盛,能夠“以洽百禮”,面面俱到。“降福孔皆”既是對神靈已賜恩澤的贊頌,也是對神靈進一步普遍賜福的祈求。身處難以駕馭大自然、難以主宰自己命運的時代,人們祈求神靈保佑的愿望尤其強烈,《豐年》既著眼于現在,更著眼于未來,與其說是周人善于深謀遠慮,不如說是他們深感缺乏主宰自己命運能力的無奈。更多《詩經》欣賞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詩經賞析欄目。
“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四句,在周頌的另一篇作品《載芟》中也一字不易地出現,其情況與頌詩中某些重復出現的套話有所不同。在《豐年》中,前兩句是實寫豐收與祭品(用豐收果實制成),后兩句則是祭祀的實寫;《載芟》中用此四句,卻是對于豐年的祈求和向往。看來,《載芟》是把《豐年》中所寫的現實移植為理想,這恰恰可以反映當時豐年的難逢。
詩經名句精選
1)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2) 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豳風·七月》
3)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4)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詩經·小雅·天保》
5)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6) 樂只君子,萬壽無疆。《詩經·小雅·南山有臺》
7)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8)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詩經·邶風·綠衣》
9)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
10)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詩經·邶風·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