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案
蘇軾的名詩《題西林壁》誕生以來,一直引發著人們的嘆賞與思索。它是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本上的一首古詩,教師如何設計這首古詩的教案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題西林壁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題西林壁教案篇1:《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于蘇軾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出這么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那贊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美的語調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師:總結,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五、想象成詩人,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案篇2:《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教材說明:
這首詩是作者蘇軾在元豐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暢游廬山時,書寫在廬山西林寺墻壁上的。作者通過寫觀察廬山的各種不同感受,提示出一個帶有哲理性的問題。尤其是后兩句詩歷來為人們贊賞。因為作者在人們十分熟悉、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巧妙地說出了一個“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特別是這個道理一經作者用詩的形象語言說出,就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是訓練學生欣賞美,感悟美,以及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觀察能力的好教材。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變課本為學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基于以上認識,本節課設計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幾點:
1、主體觀。把語文課當作學生學習、發展語言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揮。
2、本體觀。堅持以人的發展為本,強調興趣、需要、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開放觀。語文課的形式、內容、過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觀點,強調課內閱讀向課外的延伸。
課前準備:(1)師生收集有關這首詩的資料。
(2)圖片、音樂、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1、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流程:
(課前組織學生分組賽詩)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讀起來還瑯瑯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古詩,宋代蘇軾寫的《題西林壁》。(課件出示課題)
二、讀題、解題。
齊讀課題。結合書下注釋幫助學生理解“題”“西林”的意思。
[在學習中滲透方法,可謂潛移默化。]
三、簡介作者蘇軾及寫作背景
師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1、有關蘇軾的自然情況及寫作風格。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廬山的有關情況。
3、教師講述蘇軾少年時代“發奮識盡天下字,立志讀遍人間書”的軼聞趣事。
[通過交流,達到了學習資源優化組合。同時課內外有機結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體現了大語文觀下的語文教學。]
四、初讀課文,感知美
師:通過匯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為什么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
1、學生自由反復讀古詩。說說詩中的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讀后談感受,初步感知廬山的美。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讓學生在反復感受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走近廬山,感知廬山的美。]
五、分組自學,理解美
1、根據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驗,大家說說我們該怎樣學習這首詩呢?(學生說出學習方法,課件出示: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有學習方式細讀古詩,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既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匯報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詩句
1、學生匯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合“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發揮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么樣子的,感悟廬山的美。
3、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兩句詩,讀出廬山的不同姿態。
4、引導學生發現這兩句中三組反義詞(橫----側,遠----近,高----低)的運用,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詩句。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針對學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難,結合辭海中的義項,幫助學生選擇“只”“緣”在詩中的正確意思。
3、結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討論: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幫助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4、引發創造。引導學生像詩人那樣用詩句說明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學生根據詩意改詩,既使所學的知識得到遷移,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5、議一議:從這首詩你能感到作者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
6、說一說:聯系實際并結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
7、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三)學生根據詩意繪畫,通過展示內化詩意。
[這樣理論聯系實際,既深化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提高了認識水平,同時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七、個性誦讀,表達美
1、教師語言激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蘇軾,看到廬山峰巒奇麗,云霧繚繞,山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樣?怎樣讀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范讀(配樂配像)
5、學生再讀,讀出詩的韻味。最后齊聲吟誦。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閱讀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入情入境地吟誦,使理解更上一層樓。
八、聆聽歌曲,欣賞美
師:有的時候古人根據自己的興致,把詩詞配上曲子唱出來,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聽聽嗎?(課件播放歌曲《題西林壁》)
[古代的詩歌往往被譜成曲子廣為傳唱,現代人也愿意運用古詩填詞作曲這又為我們學習古詩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渠道。學生們陶醉在優美的音樂中達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將詩意了然于胸。]
九、默寫古詩
1、引導學生發現本詩中容易寫錯的字,同時指導學生將這些字書寫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學生板前示范,其他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抄寫,可默寫。
[既積累了語言,又使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了訓練]
十、總結全文,升華美
師:(看板書總結)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
后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通過總結,使學生由表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1、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游覽過廬山、贊美過廬山,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2、老師也收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詩給大家看一看。(課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峰》;陶淵明的《飲酒》;蘇轍的《游廬山山陽七詠》;毛澤東的《廬山仙人洞》)。
3、挑選一首覺得寫得好的泳廬山詩抄下來背一背。
(課件出示作業:
(1)以“我眼中的蘇軾”為題辦一份手抄報。可以寫他的詩、詞、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軼聞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詩,抄一抄、背一背,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3)寫一寫你這節課的感受和收獲。)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素材,既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課內向課外延伸,讓每個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看景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案篇3:《題西林壁》教案
學 校:南郊小學
授課教師:徐 凱
年 級:四年級
課 型:新授課
課 時:一課時
課 題: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十九課《題西林壁》
教學目的: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 難 點: 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 時:一課時
教 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 ?
9、 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 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 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觀察的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角度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 同,觀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看過“題西林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