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古代文言文賞析大全
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歷史,學習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學,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經典古代文言文賞析大全,希望你喜歡。
經典古代文言文賞析大全【篇1】
王忠嗣,華州鄭人。父戰死,忠嗣時年九歲,入見帝,伏地號泣,帝撫之曰:“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更賜今名,養禁中。肅宗為忠王,帝使與游。及長,雄毅寡言,有武略,上與論兵,應對蜂起,帝器之。試守代州別駕,大猾閉門自斂,不敢干法。數以輕騎出塞,忠王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由是召還。
忠嗣本負勇敢,及為將,乃能持重安邊,不生事,嘗曰:“吾不欲竭中國力以幸功名。”
帝方事石堡城,詔問攻取計,忠嗣奏言:“吐蕃舉國守之,若屯兵堅城下,費士數萬,然后可圖,恐所得不讎所失,請厲兵馬,待釁取之。”帝意不快。會董延光建言請下石堡,詔忠嗣分兵應接,忠嗣不得已為出軍,而士無賞格,延光不悅。河西兵馬使李光弼入說曰:“大夫愛惜士卒,有拒延光心,雖名受詔,實奪其謀。然大夫已付萬眾,而不立重賞,何以賈士勇?且大夫惜數萬段賜,以啟讒口,有如不捷,歸罪大夫,大夫先受禍矣。”忠嗣曰:“吾固審得一城不足制敵,失之未害于國。吾忍以數萬人命易一官哉!”延光過期不克,果訴忠嗣沮兵。
又安祿山城雄武,扼飛狐塞,謀亂,請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見祿山而還。數上言祿山且亂,李林甫益惡之,陰使人誣告“忠嗣嘗養宮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貶漢陽太守,卒,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盡,如忠嗣言,故當世號為名將。
初,在朔方,至互市,輒高償馬直,諸蕃爭來市,故蕃馬浸少,唐軍精。迄天寶末,益滋息。
贊曰:以忠嗣之才戰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當所亡高馬直以空虜資論祿山亂有萌可謂深謀矣然不能自免于讒卒死放地。自古忠賢,工謀于國則拙于身,多矣,可勝道哉!
(選自《新唐書》卷六十八)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 將:攙扶 B.請厲兵馬,待釁取之 釁:時機
C.延光過期不克,果訴忠嗣沮兵 沮:阻撓 D.李林甫益惡之,陰使人誣告 陰:暗中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將:任命為將軍。
答案:A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以忠嗣之才/戰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當所亡/高馬直/以空虜資論/祿山亂有萌/可謂深謀矣/然不能自免于讒/卒死放地
B.以忠嗣之才戰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當所亡高馬直/以空虜資論祿山亂有萌/可謂深謀矣/然不能自免/于讒卒死放地
C.以忠嗣之才/戰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當所亡/高馬直以空虜資/論祿山亂有萌/可謂深謀矣/然不能自免于讒/卒死放地
D.以忠嗣之才戰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當所亡/高馬直以空虜資/論祿山亂有萌可謂深謀矣/然不能自免于讒/卒死放地
解析:本題考查正確斷句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先疏通文段,確定文段所表達的意思,再依據虛詞“矣”、句式特點等來確定斷句。
答案:C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王忠嗣年紀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深得皇帝器重。擔任代州別駕時,多次率領輕騎兵出塞,忠王擔心他作戰勇猛過早失去他,建議皇帝將其召回。
B.對于攻打石堡城,王忠嗣有所顧慮,向皇帝建言等時機成熟再來奪取。皇帝不聽勸諫,下詔書讓王忠嗣協助董延光攻城,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興。
C.安祿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飛狐要塞,陰謀叛亂,王忠嗣識破其陰謀,多次上書說安祿山將叛亂,招致李林甫的嫉恨,因此,借機誣告王忠嗣。
D.王忠嗣有勇有謀,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終死于被貶之地。史家評論說:“自古忠臣賢良,大多善于治國,卻不善于保身”。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B項,“皇帝不聽勸諫”與文意不符;“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興”,不高興的原因是因為王忠嗣消極備戰,對士卒沒有形成獎勵制度。
答案:B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會董延光建言請下石堡,詔忠嗣分兵應接,忠嗣不得已為出軍,而士無賞格,延光不悅。(5分)
(2)忠嗣本負勇敢,及為將,乃能持重安邊,不生事,嘗曰:“吾不欲竭中國力以幸功名。”(5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第(1)句中的關鍵詞語有“建言”“賞格”,第(2)句中的關鍵詞語有“負”“持重”“竭”。
答案:
(1)正趕上董延光上書請求攻下石堡城,下詔王忠嗣分兵接應,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沒有獎勵制度,董延光不高興。
(2)王忠嗣本來以勇敢自負,等做了將領,卻能做事穩重使邊境安寧,不生是非,曾經說:“我不想傾盡中原的人力、物力來取得功名。”
【參考譯文】王忠嗣,華州鄭人。父親戰死,忠嗣這一年九歲,入宮見皇帝,伏在地上大聲哭號,帝皇撫摸著他說:“這是像霍去病一樣的遺孤啊,等成年后須任命為將軍。”又賜給現在的名字,養在宮中。當時肅宗為忠王,皇帝讓忠王與王忠嗣交往。等到年紀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皇上和他談論用兵之法,應對流暢自如,滔滔不絕,皇帝器重他。試著讓他任代州別駕,豪強惡霸閉門不出,收斂行跡,不敢犯法。多次率領輕騎兵出塞,忠王對皇帝說:“忠嗣勇猛善戰,恐怕會失去他。”因此召回京城。
忠嗣本來以勇敢自負,等做了將領,卻能做事穩重,使邊境安寧,不無事生非,曾說:“我不想傾盡中原的人力、物力來取得功名。”
皇帝正謀劃奪取石堡城,下詔詢問攻取之計,忠嗣上奏說:“吐蕃傾全國之力守衛石堡城,如果屯兵堅固的城池之下,耗費士卒數萬人,然后才能奪取它,恐怕所得不能抵償所失去的,請厲兵秣馬,等時機成熟再奪取它。”皇帝心里不高興。正趕上董延光上書請求攻下石堡城,下詔忠嗣分兵接應,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沒有獎勵制度,延光不高興。河西兵馬使李光弼前來游說說:“大夫愛惜士卒,有抗拒延光之心,雖名義上接受詔書,實際想耽誤他的'計劃。可是大夫已派出士卒萬人,卻不立重賞,憑什么鼓舞士氣?況且大夫吝惜幾萬匹賞賜,而給奸人留下進讒言的把柄,如果不能取勝,歸罪于大夫,大夫就先受禍害了。”忠嗣說:“我當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敵,失一城對國家沒有妨礙。我忍心拿幾萬人的性命換取一個官職嗎!”延光過期沒能攻克,果然向皇帝訴說忠嗣阻撓進兵。
另外安祿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飛狐要塞,陰謀叛亂,請求忠嗣協助筑城,趁機想留下他的軍隊;忠嗣先期到達,不見祿山而返回。多次上書說安祿山將叛亂,李林甫更加嫉恨他,暗中派人誣告說“忠嗣曾養在宮中,說我想奉太子為帝”。皇帝大怒,貶忠嗣為漢陽太守,四十五歲去世。后來哥舒翰引兵攻打石堡城,占領了它,死亡將盡,像忠嗣所說,因此當世號稱忠嗣為名將。
當初,在朔方郡,每到互市時,忠嗣總是把買馬的價錢給的很高,眾蕃人爭相前來交易,因此蕃馬漸漸減少,唐軍戰馬精壯。到天寶末年,繁衍生息的更多了。
贊曰:憑忠嗣的才干,攻戰必破,攻取必克,預計攻取石堡所得不能抵償所損失的,用高價買馬以便使敵人戰馬匱乏,斷定安祿山有叛亂跡象,可說是深謀遠慮了。然而不能自免于讒言,最終死在流放之地。自古忠臣賢良,精通謀劃國事就拙于謀身,這樣的例子多了,可以說得盡嗎!
經典古代文言文賞析大全【篇2】
先秦:孟子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__,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賞析
《富貴不能__》的內容是孟子批駁景春關于大丈夫的錯誤言論。我們首先來看文章批駁的“靶子”,即景春的觀點。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是大丈夫,為此,他用反問句向孟子詢問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言外之意就是說,公孫衍和張儀是真正的對丈夫。景春提出這個觀點的依據是,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他們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他們威風八面,權傾天下,能夠左右時局。
針對景春的“論點”和“論據”,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駁景春的錯誤觀點,再闡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首先,孟子針鋒相對地用了一個反問句:“是焉得為大丈夫乎?”這個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對景春的觀點給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進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孫衍、張儀之流”為什么不能稱為大丈夫。
孟子的說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于君,當然也應該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勸諫。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應該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監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問是非,以一味順從為原則,實際上,也就是沒有了任何原則。“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性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銳的,對公孫衍、張儀之流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了。遺憾的是,雖然孟子對這種“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已如此痛恨,但兩千多年來,這樣的“妾婦”卻一直生生不已,層出不窮。時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護,“妾婦”難存,但“妾婦說”卻未必不存,甚或還在大行其道哩。
孟子的辦法是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這就是他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__,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樣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這樣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心上》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關于“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經典古代文言文賞析大全【篇3】
明代: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賞析
晚明小品在中國散文雖然不如先秦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樣引人注目,卻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蕊,迎風吐馨,雖無灼灼之艷,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開頭兩句點明時間、地點。集子中凡紀昔游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這里標“崇禎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當隆冬多雪之時,“余住西湖”,則點明所居鄰西湖。這開頭的閑閑兩句,卻從時、地兩個方面不著痕跡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緊承開頭,只此兩句,大雪封湖之狀就令人可想,讀來如覺寒氣逼人。作者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通過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大雪后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著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聲,連空氣也仿佛凍結了。一個“絕”字,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這是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它使我們聯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從視覺著眼的,江天茫茫,“人鳥無蹤”,獨有一個“釣雪”的漁翁。張岱筆下則是“人鳥無聲”,但這無聲卻正是人的聽覺感受,因而無聲中仍有人在。柳詩僅二十字,最后才點出一個“雪”字,可謂即果溯因。張岱則寫“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鳥聲俱絕”,可謂由因見果。兩者機杼不同,而同樣達到寫景傳神的藝術效果。如果說,《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為了渲染和襯托寒江獨釣的漁翁;那么張岱則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時分,晚上八點左右,寒氣倍增之時也。“擁毳衣爐火”一句,則以御寒之物反襯寒氣砭骨。試想,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一種何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啊!“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正不妨與“獨釣寒江雪”的“獨”字互參。在這里,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調,不是溢于言外了嗎?其所以要夜深獨往,大約是既不欲人見,也不欲見人;那么,這種孤寂的情懷中,不也蘊含著避世的幽憤嗎?
請看作者以何等空靈之筆來寫湖中雪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霧凇沆碭”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一片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迭用三個“與”字,生動地寫出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作者先總寫一句,猶如攝取了一個“上下皆白”的全景,從看雪來說,很符合第一眼的總感覺、總印象。接著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不得不使我們驚嘆。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狀其混茫難辨,使人惟覺其大;而“一痕”“一點”“一芥”之“一”字,則是狀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覺其小。此真可謂著“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其鏡頭則是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這“痕”“點”“芥”“粒”等量詞,一個小似一個,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使人覺得天造地設,生定在那兒,絲毫也撼動它不得。這一段是寫景,卻又不止于寫景;我們從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太倉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換形,又開出一個境界: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這意外之筆,寫出了作者意外的驚喜,也引起讀者意外的驚異。但作者并不說自己驚喜,反寫二客“見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為主,足見其用筆之夭矯善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雖發之于二客,實為作者的心聲。作者妙在不發一語,而“盡得風流”。二客“拉余同飲”,鼎足而三,頗有幸逢知己之樂,似乎給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調。這有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過是一種虛幻的慰藉罷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強飲三大白”,是為了酬謝知己。“強飲”者,本不能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飲罷相別,始“問其姓氏”,卻又妙在語焉不詳,只說:“是金陵人,客此。”可見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鄉游子,言外有后約難期之慨。這一補敘之筆,透露出作者的無限悵惘:茫茫六合,知己難逢,人生如雪泥鴻爪,轉眼各復西東。言念及此,豈不愴神!文章做到這里,在我們看來,也算得神完意足、毫發無憾了。但作者意猶未盡,復筆寫了這樣幾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讀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絕!前人論詞,有點、染之說,這個尾聲,可謂融點、染于一體。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癡”字;又以相公之“癡”與“癡似相公者”相比較、相浸染,把一個“癡”字寫透。所謂“癡似相公”,并非減損相公之“癡”,而是以同調來映襯相公之“癡”。“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之狀,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種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處和感慨處。文情蕩漾,余味無窮。癡字表明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
這一篇小品,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偶寫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寫來,情致深長,而全文連標點在內還不到二百字。光是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當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賞和消極避世的情調,我們不應盲目欣賞,而必須批判地對待和歷史地分析。
經典古代文言文賞析大全【篇4】
兩漢:劉向撰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析
這篇文章所記敘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斗爭的情況。戰國時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文章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唐雎這種凜然不可侵犯的獨立人格和自強精神,在歷史長河中一直熠熠生輝。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并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巨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的經過。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銳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斗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于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說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斗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斗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長跪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斗爭的結局。
本文記敘了唐雎出使秦國,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了唐睢沉著鎮靜、不畏強暴的精神。
經典古代文言文賞析大全【篇5】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賞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于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文章開頭,作者一連列舉了六位古代圣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來證明“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論斷。這個推理過程屬于邏輯學上的歸納推理,即由前面六個特殊的事例,歸納出后面帶普通意義的結論;又通過后面的結論,說明了前面六個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境,一方面給人們以困苦、饑餓、貧困、疲乏、憂慮,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堅定、振奮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加了聰明才干。
然而道理在此還沒有說完,上面只談到,在人與客觀環境這一對矛盾中,客觀環境對人的觸動,反過來,針對人的主觀世界對此又是怎樣做出反應,孟子接著指出:“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客觀環境的困難和自身判斷的失誤,造成人在改造客觀的過程中的錯誤,而他也就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教訓,從而達到“能改”的境界——這個“能”,從語義上講,不僅體現了人的愿望、決心,也體現了人的能力。他因為自身所遭遇的困難而憂慮、痛苦、困惑,造成內心的壓抑,而他也就在不斷沖破這些心理壓抑的嘗試中,活躍了自己的思維,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
更重要的一點,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會性的,他有痛苦,有憂慮,想發憤,想創造,必然表現在形色上,吐發在言辭中,期望得到理解與同情、啟發與幫助。人就在這一切與憂患的斗爭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質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現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創造能力,一句話,表現了他“生”的價值。這,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全部含義。
劉熙載在《藝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韓愈)以‘是’、‘異’二字論文,然二者仍須合一。若不‘異’之‘是’,則庸而已;若不‘是’之‘異’,則妄而已。”這種主張,實在起于孟子的影響。孟子在提出“生于憂患”這一“是”命題的同時,也提出了它的“異”命題:“死于安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在內沒有能干的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于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克己慎終。在外又沒有敵國的抗衡、外寇的侵擾。如此安適的環境,首先帶來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這是精神上的死亡。緊接著必然是物質上的死亡——“國恒亡”。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說教而感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為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但作為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特別是“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兩句,直接導引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這亦是千百年來,孟子此篇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辭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連串結構相同的句式,對于同一論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千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萬里不可阻擋的氣勢。孟子文之稱雄辯,這類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配合歸納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這種句式,一起首連舉六位圣賢的成功事跡,從數量上給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覺得“生于憂患”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接著又極力鋪排艱難環境給人們帶來的磨難,反襯了圣賢成功的不易;然后再歷述圣賢面對艱難憂患的正確態度與處理方法,最終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很有說服力。
一般說來,鋪陳排比的寫法,固可造成宏大氣勢;若處理不當,也可致繁復拖沓之虞。其后的漢大賦,由于片面強調了這一特點,往往使人難以卒讀。而孟子的這篇文章,雖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卻仍給人以行文簡潔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盡量擴充每一詞語,尤其是動詞的容量。以起首一段為例,共六句話,六個動詞,包括一個“發”,五個“舉”,既表現了人物由微賤趨向顯達的運動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為堯的賞識,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與努力,故曰“發”;傅說等是臣,是賢人,他們的成功,固然因為自身的才能與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如同所有成就輝煌的文人學者一樣,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寫得如此出色,誠為“發憤抒情”的結果。
經典古代文言文賞析大全【篇6】
唐代: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鑒賞
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全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題,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然后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第4段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不拘于時”的“時”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古道”指“從師而問”,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良學風。從而總結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在作者的論說文中,《師說》是屬于文從字順、平易暢達一類的,與《原道》一類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顯然有別。但在平易暢達中仍貫注著一種氣勢。這種氣勢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和嚴密的邏輯所形成的奪人氣勢。作者對自己的理論主張高度自信,對事理又有透徹的分析,因而在論述中不但步驟嚴密,一氣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關鍵處用極概括而準確的語言將思想的精粹鮮明地表達出來,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給讀者留下強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頂接,論述從師學道的基礎上,結尾處就勢作一總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圣人無常師”一段,于舉孔子言行為例之后,隨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從“無常師”的現象一下子引出這樣透辟深刻的見解,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其次是硬轉直接,不作任何過渡,形成一種陡直峭絕的文勢。開篇直書“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已見出奇;中間批判不良風氣三小段,各以“嗟乎”、“愛其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發端,段與段問,沒有任何承轉過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這種轉接發端,最為韓愈所長,讀來自覺具有一種雄直峭兀之勢。
此外,散體中參入對偶與排比句式,使奇偶駢散結合,也有助于加強文章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