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有什么成語有哪些
成語的運用離不開寓言故事的推廣,關于寓言故事里的成語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寓言故事成語篇,希望你們喜愛!
寓言故事成語篇1:標新立異
標新立異這則成語的意思原指獨創新意,立論與眾不同。后來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張,創造新奇的式樣;有時帶貶義,指另搞一套。
這個成語來源于《世說新語·文字》:《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不可鉆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馬寺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于二家之表,立異義于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
支道林,名遁,是東晉時的佛教學者,本姓關,陳留(今河南開封南)人。他常與謝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歡談玄理,對《莊子》也很有研究。
《莊子》是戰國時期莊周所著的一部哲學著作。晉代的向季曾為《莊子》作注,沒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繼續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釋,后來人們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遙游》是《莊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個難點。當時許多著名的學者深入鉆研體味這篇文章的道理,都沒有能夠超出郭象、向秀的見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陽白馬寺同太常護國馮懷一起聊天,談到《逍遙游》,支道林說出了一種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釋,樹立了一種新的見解,超出當時許多著名學者的認識。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見解,都是那些著名學者苦苦搜求思索沒有能夠解決的。后來人們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見來解釋《逍遙游》。
這則故事中的標新和立異,就組成了成語標新立異。
寓言故事成語篇2:篳路藍縷
春秋時,小小鄭國,地處晉、楚兩大國之間。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為了爭奪鄭國,矛盾很大。鄭國既害怕楚國,也不敢得罪晉國,處境十分為難。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那年春天,楚國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只得向楚國求和。晉國得到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鄭,目的是要把鄭國爭取過來,使他歸附晉國。可是晉軍還沒渡過黃河,鄭國已經屈服,楚軍也準備勝利回師了。晉軍的中軍主將荀林父等部分將領,便主張停止進軍。而中軍副將先縀和另一部分將領卻不同意,于是發生了爭執。
晉軍暫駐在敖、郱二山之間。鄭國派人到晉軍營中去聲明:“我們鄭國向楚國求和,不過是為了不致亡國,絲毫也沒有對晉國不友好的意思。”還說:“楚軍輕而易舉地得了勝利,因此驕傲了,部隊也放松戒備了。你們如果趁此追擊,加上我們從旁助戰,定可把楚軍打得大敗。”先縀高興地說:“對呀,打敗楚軍,奪回鄭國,正是時候了!”下軍副將欒書說:“不行,楚國經常教誡全國軍民,要發揚他們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勤儉建國,艱苦奮斗。有什么理由說他們驕傲了,放松戒備了?況且鄭國勸我們攻打楚軍,其實也并不是真心向著我們。要是我們打勝了,他固然會討好我們,要是楚軍打勝了,他還不是又要向楚國投降。我們怎么可以相信鄭國的話呢?”
上述欒書這段話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什么意思呢?篳,是荊、竹、樹枝之類;路,同“輅”,就是大車。篳路,是用荊竹樹枝等編制成的大車,或者叫做柴車;藍縷,即“襤褸”,破爛的衣服。啟,就是開。這句話是說,駕著柴車,穿著破衣,去開發荒山野林。相傳楚國當初就是以這樣的精神創建起來的。
寓言故事成語篇3:別開生面
唐朝初年,唐太宗為了表彰24位開國功臣,命人在皇宮凌煙閣里面上這些人的肖像。70多年后,這些畫像的顏色都已黯淡了。唐玄宗聽說曹操的后代曹霸擅長畫人物和馬匹,就命他重新設色描摹,使24位功臣重現光彩,玄宗看后非常高興,下詔封曹霸為左武衛。安史之亂后,曹霸流落到成都,靠賣畫度日。詩人杜甫聽說后,找到曹霸,寫了一首《丹青引·贈曹霸》:凌煙功臣少顏色,下筆開生面。......以表深切的同情。
寓言故事成語篇4:冰山難靠
唐玄宗李隆基特別寵愛楊玉環,封她為貴妃。這下楊家便雞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楊國忠也官運亨通做了宰相,還兼領四十余個使官,大權在握,朝廷選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決定。
當時,陜西有一個進士,名叫張彖沒有機會作官。他的朋友們都勸他去拜見楊國忠,那樣立刻就能升官發財。可是他始終不去,反倒對勸他的朋友說:“你們都把楊國忠看得像泰山一樣穩固,可是我以為他不過是一座冰山罷了。將來天下有了動亂,他就會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陽化掉一樣,到那時候你們就失掉靠山了。”
不久,安祿山起兵叛亂,攻下京城長安,楊國忠隨同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馬嵬驛,被士兵殺死。楊貴妃也被縊死,楊家這座靠山果然塌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