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榮的雜文《對一個垃圾堆的觀察》
李漢榮多篇散文詩歌佳作入選全國及山東、上海等省市中學語文教科書。系中國作協會員,陜西省政協委員,高級編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李漢榮的雜文《對一個垃圾堆的觀察》,希望大家喜歡。
《對一個垃圾堆的觀察》
我經常到城郊的沙灘散步,每一次都免不了要經過這個垃圾堆。我不回避垃圾堆,我住在與它并不遙遠的地方,很難說我與這垃圾堆就沒有關系。也許我的一部分生活,甚至很重要的生活,最后都歸宿到這堆垃圾里。有一次我望著花花綠綠亂七八糟的垃圾堆竟走了神,一陣風吹著吹著就在垃圾堆里吹成了旋風。
風旋轉著,翻閱著,像在瀏覽人類業已流逝的生活。風把一些輕飄的東西卷起來,像在隨手拋撒歲月的傳單。一些舊報紙、舊文件、舊表格竟落到我的面前,我彎下腰低下頭瀏覽它們,我的這種姿勢好像是對已變成垃圾的這些紙片表示謙恭,其實僅僅為了瀏覽的方便,我不想再次把它們捧回手中。
目光匆匆掃過那些過時的新聞、風干的語詞、可疑的數字。它們曾經多多少少決定和影響著人們的命運,如今它們的命運掌握在風和拾垃圾者的手中。我在垃圾堆里試圖辨認生活的一部分面目。
我看見污跡斑斑的廣告紙仍在耐心地向周圍的垃圾推銷產品;我看見一頁任命官職的名單赫然站立著一排趾高氣揚的名字,不知趣的蒼蠅竟膽敢圍著這些名字起哄跳舞;我看見了藍帶啤酒瓶,美國的配方曾經吹奏了怎樣迷人的泡沫;我看見了幾枚干癟蜷縮的避孕套,已被無知的甲蟲派上了用場,下雨下雪的時候就躲進這避難所,這一次性的玩藝兒總算在遠離人的地方為別的生靈帶來了并非一次性的安全和福祉,這虛妄的塑料與一只受難的甲蟲發生聯系的時候,終于顯現出了一點神性和仁慈。
我看見了一根領帶,紫紅色的,它曾經招展在誰的胸前?我看見好幾帖膏藥,它曾貼在誰的患風濕病、關節炎的身體,它是否找到了那隱隱疼痛或劇烈疼痛的歲月的穴位?我看見一個破舊手表,時針分針和秒針仍指著過去的時間,它們要把那個秘密的時刻一直守下去?我看見一雙、又一雙鞋,有大人的、小孩的、有男式的、有女式的,這么多的鞋曾庇護過多少腳,曾踩踏過多少路?我對那雙大號的男式破皮鞋竟生出幾分悲憫和尊敬來,與它相依為命的腳如今行走在怎樣的路上?鞋里灌滿泥沙,鞋底有幾處已經斷裂,穿這鞋的那雙腳一定走過太多的泥濘和坎坷,我想象那雙腳受過多少委屈和道路對它的傷害。疲憊的鞋終于退出了道路,那雙疲憊的腳也許仍在泥濘里,在深夜的陡坡上孤獨跋涉。我在心里向那雙我也許永遠見不到的辛苦的腳祝福。
易拉罐、塑料袋、香煙盒、空酒瓶、廢紙、廢書、舊日歷、爛菜葉……垃圾重疊著垃圾--如同這之前:生活重疊著生活。一些永不會見面的人們,通過他們生活的殘跡,在這里見面了;一些永遠陌生的生活在這里找到了相同的歸宿;過程在遠方繽紛地展開著,結局沉默地匯聚在這里;一些隱藏得很深的秘密在這里袒露無遺;許多貌似莊嚴的東西在這里自己嘲弄著自己;許多曾經卑微和被遺忘的命運在這里忽然照亮了我的眼睛,令我難過,令我牽掛。
在生活中,人們認識并經歷著生活;在生活之后的垃圾堆里,是否也能認識并經歷生活?我們生活著,創造著永恒的價值,也制造著無窮的垃圾。在垃圾堆里,我想象著一個活著的人和垃圾堆的關系,我想象著,生活中有多少內容將變成價值,又有多少內容將變成垃圾?
我看見垃圾堆里的煤渣,掩埋在廢紙和塑料袋之間,燃燒過的煤仍然保持著固執的黑色,這是時間的顏色。我知道它在若干億年前曾是綠色的樹木,造山運動將它陷落地底,它變成了煤,它走出地面,它進入人的生活,它最終來到這里,成為垃圾的一部分--我忽然對它產生了敬畏,它有著如此偉大的身世,它讓我看見了一個令我驚訝的事實:一點不起眼的垃圾后面,都站著一位地老天荒的神靈——時間。
李漢榮入選教材的作品:
散文《山中訪友》(發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入選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審定通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課本(07年后又編入全國通用教材六年級語文上冊的第一篇文章山中訪友);
散文《山中訪友》于2003年又入選上海市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親近自然”第一課;
散文《外婆的手紋》(發表于人民日報的散文)入選上海市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下冊;
散文《與天地精神往來》(含《星空》、《登高》兩篇)入選山東省高中語文教科書(魯教版)第三冊;
詩歌《生日》(李漢榮詩集《母親》中的一首)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中文系編著的高中語文教科書《語文》中的《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
散文《感念祖先》入選學者王建莊編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的《大學語文》;
另有《越來越接近精神的天空》《采藥人》《品茶》《溪水》《詩意和美感的源泉》《月光下的探訪》《轉身》等多篇文章被作為高考及中考現代文閱讀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