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經典的雜文
閱讀一些經典的雜文,對你自身的修養是由好處的。下面是小編網絡整理的關于經典的雜文以供大家學習閱讀。
關于經典的雜文(一)
每個人都希望被眾人羨慕和尊重,但應該是憑學識淵博和睿智真誠地處事為人 ,而不應過分看重衣食住行等外在差距。收入剛夠溫飽的工薪族偏要買一百多平米的房子炫耀,但每月幾千元的貸款卻讓家庭生活再無樂趣可言;買個菜吃個早點還算計如何省錢卻去買幾萬元的名牌包名牌手機名牌衣服人前顯闊;買了汽車都怕費油舍不得開卻也敢吹噓家財萬貫,幾千幾萬的刷信用卡后再擠兌父母還;凡此種種人為繩索有一條就能使你全家生活陷入絕境。就如八十年代肯德雞麥當勞初現時,去一趟可能要花去一個人的月工資卻不能填飽肚子,許多人與其是去消費莫如說是贏取人前顯擺的資本。就象今日世界上所有的奢侈品都在中國熱賣,并不等與中國人都多么富,而是幾乎每個人都恥于承認自己窮;也就象今日中國假文物假字畫假古玩之所以泛濫成災,也恰恰是因為幾乎所有人都羞于承認自己無知。什么東西越貴越有市場,要的是不差錢的感覺;出國旅游更是揮金如土似乎都是富翁,連人的馬桶蓋都買斷了貨?真真應了那句話,打腫臉充胖子誰難受誰知道。
如今金牌月嫂的收入已達一二萬,其實一般健康的母子產后期是很輕送愜意的,大人多靜養孩子多睡眠,月嫂或家人不過就是個助手而已,而且月嫂的責任心優劣要遠遠高于其的技能含量。如此高的收入恰恰是窮人富人都要爭先顯示自己有錢惡性炒作的,一個月嫂月子期忙得不可開交對嬰兒絕對是個悲劇,一個母親月子期與孩子親熱的機會越少也就越可憐。外國女人生孩子當天就可能洗澡下地干些輕松活,東西方人種也沒那么大的差別,在傳宗接代上已功臣自居擺譜數日恰恰是中國女人的幾千年來社會地位太低使然。
還有嬰幼兒期的各種培訓班,種類繁多 收費驚人,都似乎花錢越多越高級。其實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初高中畢業的十幾年中,勤儉勤奮和富有愛心責任心是最關鍵的品德,也是一個孩子人生能走得更遠更輝煌的保障。而這恰恰是當今的孩子甚至是我們這一代父母欠缺的品德,高分低能以自我為中心成長起來的孩子是病態的畸形的,也必將成為未來若干年中許多社會悲劇的始作俑者。
關于經典的雜文(二)
繼承中國傳統的鄉賢文化,讓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這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錢念孫針對現在“農村傳統民俗退化,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有待改進”提出的解決辦法。筆者聞之,深以為是。
為我們所知,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今天,我們提倡傳承、弘揚鄉賢文化,正是要從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豐富當下農村社會治理工作中的資源。在2014年召開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中宣劉奇葆說,鄉賢文化根植鄉土、貼近性強,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在城鎮化的浪潮中,農村優秀人才大量向城市流動,正所謂“秀才都擠進城里”,有人不禁叩問“鄉賢何在”?從現實情況看,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在鄉民鄰里間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為“新鄉賢”的主體。劉奇葆說,要繼承和弘揚有益于當代的鄉賢文化,發揮“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用他們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涵育文明鄉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扎根。同時,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學識專長、創業經驗反哺桑梓,建設美麗鄉村。
眾所周知,鄉賢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鄉賢文化實際上屬于士階層文化在中國鄉土的一種表現形式。傳統中國社會中,士階層是社會的實際管理者,也是社會文化精神的倡導者。他們出門為官,回鄉之后就是士紳,起著維護本地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古代,中國的行政只管到縣一級,縣以下的鄉村治理就要靠士紳來維系,他們是文明的傳承者和價值觀的守護者,他們就是傳統社會里的鄉賢。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中說:“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賢文化就是維系著龐大的中國社會正常運轉幾千年的基層力量。鄉賢也是緩和社會沖突的“安全閥”,在城鎮化為代表的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社會受到沖擊,在改革進程中有很多難以預料的矛盾。鄉賢在村里面地位比較高,村民比較能夠聽進去他們的意見,可以起到彌合社會分歧的作用,使社會改革進程在鄉村這一層面變得更加平緩,讓農民、農村順利加入現代化進程,分享改革開放的紅利。從這個意義上,他們就像高壓鍋的“安全閥”,可以把社會矛盾化解于無形之中。現代社會中存在兩種鄉賢,一種是“在場”的鄉賢,一種是“不在場”的鄉賢。有的鄉賢扎根本土,把現代的價值觀傳遞給村民。還有一種鄉賢出去奮斗,有了成就再回饋鄉里,他們可能人不在當地,但由于通訊和交通的便利,他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關心家鄉的發展,他們的思維觀念、知識和財富都能夠影響家鄉。中國傳統有“離土不離鄉”的觀念,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農民工,只要出自農村,就算身在異鄉、異國,他對于故土還是有很深的認同感的。鄉賢文化對于他們的影響還是如影隨形地刻在他們身上。在鄉村社會結構受到沖擊的當下,他們保持著精神的穩定和內心的持守,很大程度上就是傳統的鄉賢文化給了他們心靈的慰藉。傳統社會的鄉賢不僅是道德模范、價值觀的引導者,同時他們也是鄉民行為的規范者和約束者。傳統社會中的鄉村,因為生活在一個熟人社會中,并不太重視法律和契約的作用,而是更加看重有威望的鄉賢對于社會公正的維護。當然,我們不能回到過去那種狀況。但是,我們要重申鄉賢文化對于鄉村穩定性的重要作用,他們的存在,讓村民的行為有規范,價值有引領,這種作用是無法取代的。
當然,傳承不是原樣照搬,而是要與時俱進,比如,如今的鄉賢不可能再是鄉紳、儒生的形象,他們應該具有鮮明的時代個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鄉賢的主體范圍更加廣泛,如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他們在農村基層群眾中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為“新鄉賢”的主體。此外,“新鄉賢”也包括從本鄉本土走出去的企業家、知識分子、海外華僑等,他們返回故鄉后,用所學所長來反哺桑梓,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出力不少。要更好地傳承、弘揚鄉賢文化,就應該重視發揮“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讓他們的善言善行像古代鄉賢一樣垂范鄉鄰,培育文明新風,這有利于在農村積極培育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蓄正能量。
關于經典的雜文(三)
3月1日,我懷著一種敬畏之情,觀看了《春暖花開》道德模范先進事跡,心靈受到洗禮、震撼。
倪秀蘭,湖北黃石的一位熱愛教育事業的模范,一位熱愛兒童的典范,從18歲扎根小山村,堅守農村單班點32年,教師、校長、炊事員全是她一個人。在艱苦的小山村,培養了大批農村孩子走出大山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多么了不起的好老師。
倪老師的行為生動地詮釋了“真愛與無私”。她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但平凡的背后,卻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那是不平凡的堅持,那是不平凡的勇毅。倪老師的事跡感染著我們,滋潤我們的心靈。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對責任與義務的認識又進了一步。教師不僅僅只是一名育人的使者,還有更深重的責任與義務,那就是言傳身教,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開啟他們道德的大門,讓他們向善向美。做更好更優秀的自己,讓道德的火炬在學生中廣泛傳遞,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不由得深深的佩服。我們身邊許多人,在他們平凡的人生中,把平凡演繹成了偉大。我們要學習倪老師熱愛學生、辛勤耕耘、鞠躬盡瘁的敬業精神;學習她艱苦奮斗、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用心中的愛播灑希望的種子,用心中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點亮光彩,每時每刻影響、啟迪感化學生,“隨風潛入夜,潤無細無聲”。
雖然當今社會關于“道德淪喪”、“人格扭曲”、“人情冷漠”的言論此起彼伏,但看過倪老師的事跡后,我們無不堅信道德力量的強大。中國之所以從未間斷過自己的歷史,與華夏兒女代代傳承祖國的道德文化關系密切。也正因為這樣,道德時時蕩滌著我們的靈魂。我們這個社會太需要道德傳承了,它是時代的呼聲,它是精神文明建設前進的不竭動力。
道德之流永遠涓涓流淌,以每個人心中善良的土壤為源頭,蔓延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穿越過歷史,化作一條奔騰不息的道德長河。
上善若水,真愛無私。
真愛的力量是無窮的,真愛的力量是相互支持的,真愛的力量是可以傳遞的。正是無數像倪老師這樣的人,用他們的愛與付出讓奉獻與感動成為社會的主旋律,讓精神文明之花開遍人間。
真愛是一道春風吹散冰凍的江水,真愛是一扇陽光照亮前進的方向,真愛是一縷月光折射社會的美麗,真愛是一絲甘泉驅走心中的焦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