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集讀后感
雜文是魯迅一種獨特的生命形式,是其濃烈的詩性精神、豐沛的詩性情感,發達的詩性思維以及老辣的詩性語言共同釀造的詩性結晶。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魯迅雜文集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一
魯迅先生是位愛國人士,他年輕時有志于當一名醫生,但他看到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同胞看到同族人被砍頭時麻木的表情時,他放棄從醫,走上了寫作的道路,他以文學的形式改變他們的精神。
初中時,學過他的《閏土》,小說則與雜文有著很大的不同,故事情節看的明白,卻是非常悲哀的,封建社會的身份地位,禮儀文化,使一代代人有童年的天真活潑,變成中年的疏遠陌生。友情逐漸被扼殺,是很殘酷的。
魯迅的雜文集里處處可以看到他批判統治者的封閉守舊,禁錮人民的思想。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把國家比作密不透風的鐵籠,人民則是快要悶死卻渾然不知的愚民,自己則是叫愚民起來的人。魯迅不是首個要改革的人,但他卻堅持與反革命言論作堅持不懈的斗爭。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處于封建社會走向末期,外國列強紛紛侵入中國。而中國政府卻無動于衷,只是一味地接受不平等條約,卻還不打開國門。
魯迅先生的雜文,是他真實生活的寫照,記載著他對當時的社會動態的批判,自己生活的成長與對社會看法的轉變,與朋友的談天等等。正是這種真情實感,才使這么看過魯迅文章的人民醒悟過來,,為新革命砌好了幾塊墊腳磚。“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也反映出魯迅先生堅強的個性,執著喚起人民清醒的覺悟。魯迅先生的這種品質也體現在字里行間,否則他早就承受不了寂寞與悲哀了。
現在讀讀他的雜文,也不盡能讀出它的全部韻味,有時可能還不太理解他的隱喻意與批判點,所謂一個時代培養一輩人。挖掘魯迅文章的深層含義還得多多閱讀幾遍。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二
這本《魯迅的經典雜文集》是由魯迅先生所寫。魯迅先生把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一生用筆桿子當作利器,對敵人冷嘲熱諷,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對敵人必須橫眉冷對千夫指,對人民必須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出國留學之后,依然不忘為人民服務。1936年8月19日,一代大文豪魯迅逝世了。
《魯迅的經典雜文集》分為《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己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花邊文學等》《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
在這之中,我最喜歡的是《華蓋集》中《忽然想到》,我讀完了這篇《忽然想到》,我的感想是,當時社會中,當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當日本的鐵蹄踐踏在中國的大片土地上時,中國有很多人非但沒有覺醒。而且被欺負的人并不是打敗踐踏中國的人,而是欺負比他們更加弱小的人。面對敵人,沒有一個人敢于“狂喊”。大敵當前,沒有一個人為中國人說幾句話,這叫做同胞?我們面對不平的事情,就應該敢怒敢言,為我們爭取應有的權利。但是,當時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真的十分悲哀。對于敵人的暴行,每一個人都是以沉默來回應這可惡的暴行。敢于怒,而不敢言,這就說明了國人缺乏勇氣,當時還有人成為了日偽,真是可惡。懦弱到這種地步!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我們可以適當地妥協,但不能缺乏勇氣,不敢于敢怒敢言。
同胞的定義是什么?是同一個國家或民族。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既然如此,那我們就更應該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啊!那我們就應該履行我們作為同胞的義務。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當時中國國恥。所以,我們就更應該好好學習,努力讀書,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在這本書之中,我最喜歡的文章還有《讀書雜談》。我認為魯迅說的對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一個人變成了書櫥之后,沒有了自己的思想,又有什么用。所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要知道,世界最古老的傳播方式就是書,沒有了書,人類的知識經驗也就很難傳播,由此可見,書很重要,但不能只看書,不思考。比方說,一本書上說,《水滸傳》是偷盜之書,不能去看。難道說,正如它說,《水滸傳》真是如此嗎?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三
讀著先生的文章如同感受著先生平日里的言行以及為人處事,先生的博學自是不必多說的,許多雜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學識之淵博和涉獵之廣泛。
“在文藝上,他博通古今中外,但是這些學問并沒把他嚇祝他寫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并不尊唐或崇漢,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體的東西他能作,新的文藝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驗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對舊物的探索而阻礙對新物的創造。
他對什么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他隨時研究,隨時決定。他的決定力使他無論對舊學問或新知識都敢說話。他的話,不是學究的掉書袋,而是準確的指示給人們以繼續研討的道路。”老舍先生的這段話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魯迅先生的淵博和精深。懷念過去的句子 先生敏銳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維,作為一個筆者,無疑是獨樹一幟,風格迥立的。但是魯迅先生最不一樣于其他學者和作家之處不僅僅僅在于他多讀幾本書,多知道幾個獨辟蹊徑的典據。
而是在于善于把他所知道的典據,極其精確無誤的用在自己文章中思想的表述中。但是這些表述又都不脫離表達自己的思想,絲毫不會被古人以及圣人的幾段詞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證,而是精巧生動的用幾處典故作為比較,從而加深讀者對筆者所要闡述的思想和論據清晰明朗,鮮活簡單。這和我以往看過的一些通篇引經據典的“抄抄寫寫”是完全不一樣的。
上述這些都只是說明了先生在文藝上的卓越。qq幸福個性簽名 但是,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感悟最深的卻實在是他閃亮的人格魅力。讀著先生的文章,感覺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劍,鋒利的解剖出當時國民的奴性和愚性,勇敢無畏的把自己至于眾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強權,不畏民眾的愚昧,不畏所謂“文人”的人聲攻擊,一路用劍刃的鋒芒披荊斬棘,置生命于度外。
先生用他偉大的人格和敏銳的洞察力,篆寫下許多警世醒世的雜文來激勵和討伐人性的懦弱和骯臟,先生用一生的時刻投入到追求光明和捍衛真理的斗爭之中,一刻也不曾退縮和懈怠過,不屈不撓,對自己永不滿足,永不自餒。
正像老舍先生所評論魯迅先生一樣:“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愿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
先生是一個時代、一個世紀的英雄,他勇于直視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化做一面鏡子,照射出人世間的美丑。是啊,一個只有戰勝了自己的人才配真正算是英雄,魯迅先生做到了。
讀著魯迅先生的文字:善者憂思,惡者羞慚。細看一看先生的肖像,發現先生的容貌雖然嚴肅冷峻,可先生的眼神卻是盛滿了慈祥。
這也正是應了先生的座右銘“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格人生理念吧。
先生冷靜尖銳的看著這世界,胸膛里裝著的卻是一顆悲憫慈愛的博大之心。
我想:像魯迅先生這樣的文人英雄也許幾百年也出不得一個吧。
看過“魯迅雜文集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