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雜文欣賞
心情雜文欣賞篇1:孤獨的微光
她是一個被抑郁癥籠罩了十年的女人。
這個女人長久地把自己封閉在一個逼仄凌亂的房間里,除了偶爾閱讀書籍,對一切都了無興趣。旅行、美食、愛情……這些在世人看來極具美好意念的事情在她眼里都是空。
在她還未患抑郁癥之前,曾是作家。出過暢銷書,文字透出她獨異的才情,被眾多讀者所追捧。文字潛伏在她的生命里,與內(nèi)心如影隨形的孤獨做出抵抗,轉(zhuǎn)瞬之間,又融合。
童年與少女時代的她是頑固喧鬧的,與身邊的同齡人背道而馳。年歲漸長后,她漸漸趨于安靜,愿意把更多的時間交付給閱讀與寫作。曾見過她一次的人如此評價她,她是一個靜態(tài)的女子,舉手投足都是緩慢的,寂靜的,那種靜類似于一種植物,不空乏,與世無爭,充滿了優(yōu)雅與神秘。好似那些活躍的細胞,那些對生的好奇與熱情都已在年少時透支,待年歲漸趨于成熟時,生命的果殼里只剩下了空蕩無聲的寂靜。
在她二十幾歲的年紀,曾擁有過一個男人至死不渝的愛情。男人對她百依百順,疼愛備至。知道她喜歡茉莉,便在租來的房子里種了許多盆栽的茉莉,待花朵盛開時,便做成茉莉的花環(huán)戴在她的發(fā)端。可是她的清高與孤傲卻扼殺了這份愛。因父母從商,家庭物質(zhì)充裕。父母在她年少時已離異,但她從不缺少物質(zhì)上的給予。她終是因為男人的清貧而選擇了決然地放棄。
之后的那些年,她遇見過許多男人,卻再也沒有誰像記憶里的他一樣摯愛于她。那種愛是真誠的、飽滿的、潔凈的。就像他送給她的茉莉花一般,有著芬芳的內(nèi)里。她再遇見的男人們,好似都戴著假面具,這讓她一度感到不安與惶恐。
她不愿在世俗婚姻的渾水里深陷,因此選擇了長久的獨居。她是長在山野里最清冷孤寂的那朵野生茉莉,散發(fā)出幽微清香,卻從不輕易讓旁人靠近。
獨居是女人為自己挖出的一口枯井,她自顧自地在黑暗中保持著閱讀與書寫的狀態(tài)。她不喜光,把寶藍色的窗簾封得死死的。只有一絲薄如蟬翼的光亮從簾子的罅隙中漫溢進來,一束光照在布滿了塵埃的書脊上,有些寂寥,又有些剪也剪不斷的蒼茫心境。她瘦削的身形與干枯的長發(fā)透過光映在簾子上,宛如一首充滿蝕骨涼意的詩歌。
在女人三十歲那年,她被查出患有抑郁癥。固執(zhí)的她不愿接受任何治療。一切在她看來皆是空。病痛讓她漸漸失去了生的熱情,她寧愿孑然一身行走于空茫的沙漠之中,只愿緊緊抓住生命中的最后一絲熱望。
她變得越來越愛自說自話,她把這些靈魂深處的話語都記錄了下來。漸漸覺知,人在處于最孤獨的狀態(tài),才能接通記憶的靈性,那些生的秘密像螢火蟲一般閃著光亮飛在她幽寂的暗室里。
很多時候,她無法入眠,內(nèi)心像一個巨大的容器,被痛苦溢滿。她抱著雙膝,把臉埋在膝蓋上,一直哭泣。好似只有這漫延到無盡的淚水才能把內(nèi)心里的疾苦都沖刷掉。哭聲在這暗室里回蕩,仿佛這房子的墻壁上也因著這悲涼的哭泣而長出了墨綠的青苔。
她用十年的時間與抑郁癥抵抗,在這漫長的時日里,她哭泣、閱讀、書寫、頭痛欲裂、失眠,周而復始。四十歲那年,她瘋了。再也無法寫作,只是一直在墻壁上涂鴉,那些纏繞交織的凌亂線條就似一張密不透風的巨網(wǎng),讓她在業(yè)障的束縛中漸漸窒息,終于萎謝而去。
女人死后,她這十年在暗室里被記錄下來的自說自話被出版社的編輯整理成一本書,取名《孤獨的微光》。她的孤獨是與生俱來的,這讓她擁有超越凡人的思辨力與覺知,但孤獨又是一粒生在微茫天地中的種子,痛苦是澆灌它的雨露,讓那一朵朵散發(fā)出幽香的文字之花永遠盛開在隱秘而又圣潔的地方。
走著走著,天就亮了。
心情雜文欣賞篇2:你最應該珍惜的,是時間
如果有人問我,最珍惜什么?
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時間。
我從不睡懶覺,即使不設鬧鐘,我也會在清晨七點之前起來;我不看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那些連小孩子都能叫出名字的當紅明星,我一概不知;我從沒在手機或電腦上玩過一款游戲,哪怕是斗地主;我從不會為每天的早餐糾結(jié),因為我總會在前一天就準備好面包,打開冰箱就可以取出來吃……
我難道不想多睡一會兒嗎?不是。
我難道不喜歡看電視嗎?也不是。
我難道不懂享受有品質(zhì)的慢生活嗎?真的不是。
其實,我只是害怕,害怕浪費了每一分每一秒,我渴望將我生命里的每一刻,都“荒廢”在自己真正熱愛而有意義的事情中。
對時間的慷慨,就等于慢性自殺。正如保爾所說:“當一個人回首往事,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我們必須抓緊時間工作生活,這樣才不會遠逝年華,荒廢青春。
上大學時,每到寒暑假,我便宅在家中不知疲倦地看書、寫文章,極少出門。頗有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態(tài)勢。母親總會嗔怪我,“別家大人擔心孩子不愛學習,我卻擔心我們家的孩子不愿意出去玩。”而我,是真的被書給迷住了,我讀書不比古代圣賢,不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于我,那是有個無比廣闊的世界,它會吸引著我、牽絆著我,我心甘情愿地沉溺在這精彩的樂園中,深深地眷戀,滲透著絲絲甜蜜的味道。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可也比不過這份甜蜜讓我心之向往。
一次,我看書看得實在太累,就抱著書趴睡在了桌上,正好被下班回家的母親撞見,氣得她飛似的一步走到我身邊,奪了書,將其狠狠地扔在了床上。我知道她是心疼我,怪我不懂得休息,可是我這書呆子呀,真的是愛書如命,不及拭掉滿臉的淚水,一肚子委屈地說,“您可以打我,但不可以扔我的書”。
如今想來,當初的自己真是傻得可愛,但正是自己長年累月的堅持,才爭得這每一分每一秒去閱讀、去寫作,也正是這一點一點的積累,才有了多年后得以出版的《見素》和《當茉遇見莉》。當拿到成書,翻開書頁,我久久凝視,只有我明白,這字字鉛印印的不是字,是我與無數(shù)個星月相邀的回憶,燈下伏案的許多夜晚。我把時間交給了文字,它還給我了一個我心之念之的寫作夢。
工作后,我除了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學習書法、鋼琴、英語口語,此外,我還成為兩個公眾號的主編、經(jīng)營著一個設計工作室、給傾心的人兒拍照。從不停歇,從不懈怠,從不虛度,依舊過著忙碌而充實的日子。當然,我也繼續(xù)做著我的寫作夢,那是夜半三更,電腦前的點點微光,我與文字先生的甜蜜約定。
我是那樣清楚地知道,我要珍惜時間,每一天都不能虛度。哪怕會疲倦一些,勞累一些,但可以在一天天的充實中看得見希望,那是我一生為之追尋的夢想。
后來我辭職了,最大的原因是不愿自己的時間被別人支配,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天都可以從事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沒有壓迫,沒有敷衍、沒有負荷。這樣的心愿任性嗎?放棄一份光鮮的工作任性嗎?努力爭取自己自由的時間任性嗎?付出了失去安穩(wěn)的代價,可是我獲得了心靈的自由,成為真正的自己。
成為自由職業(yè)者之后,親人們猜想著我應該會放松自己了。可是我沒有,自由的本質(zhì)就是一場最深的自律。
我依然會晚睡早起,該起床的時候,絕不會拖延一分鐘。只是,漸漸地不再熬夜,我懂得了愛惜自己的身體。
閱讀、寫作、攝影、網(wǎng)絡教學、遠行……我的生活里多了更多的顏色。有朋友羨慕地說,我活成了她夢想中的樣子。
為自己爭取到了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的時間,沒有什么能比這更讓我覺得安心了。
除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我更希望可以帶領(lǐng)大家一起去逐夢。于是,我開設了“吧啦創(chuàng)想課堂”,每周邀請一位行業(yè)大咖為讀者們做免費公開課。同時,成立了攝影夢想班,讓更多人愛上攝影。我一直在忙碌著,始終在追尋,不愿停滯不前,惟愿自己身上的這份能量可以感染更多的人。
我去往不同的城市,給自己喜歡的人和物拍照。
八月的河北,是那樣的美麗,我去為雪小禪老師拍照,她對身邊人說,她最看重我的,是我的善良與勤奮。
因為在與她相處的那幾日,我不管晚上睡得多晚,每天依然堅持早起。她總會看見我在沐著清涼晨光的早上,在她的禪園里埋頭工作。
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就過上自己向往的生活,沒有人的一生會一直順遂。唯有比別人嘗更多的苦,受更多的風雨,磨煉出一顆堅定的心,我們才會離期待的人生越來越近。
記得曾經(jīng)看過的一篇文章中說,成功更多靠的是毅力與堅持,能力在其次,我很感激自己的堅持。
因為寫作的緣故,我常收到讀者的來信。他(她)們在信中給我講述那些曲折的故事,顛沛流離的人生中帶著刺的愛。這讓我深深明白,人活著是多么不易,每天都有太多的壓力與不可預知時時擾亂著我們的心。
我們能做的,唯有找回屬于自己的時間,找到遠處指引我們的燈塔,也許不易,但一定值得。若珍惜時間就是可以改變?nèi)松穆吠荆覀兺泼摚覀儜卸瑁覀冋f做不到,豈不是辜負了我們內(nèi)心廣袤的心意。說“向死而生”或許太過悲壯,我們只愿將光陰真情相待、絲絲撫慰,那光陰就會在你我不經(jīng)意之時饋贈我們心中所愿。而虛度時光,是對我們的心愿最無謂的傷害。
心情雜文欣賞篇3:月亮要過多少年才會蒼老
城市一旦溽熱起來,就連汗水也久久無法揮發(fā)。
我住的地方樓下有一家老茶館,在極其燥熱的夏天也總是有三兩老人斜斜仰著頭喝茶,電視聲響大極,外頭的街巷卻總安靜如死灰,他們靜靜癱坐日復一日的一生。有一回,我無意間看到一個面容稍微清秀還算年輕的“老人”,大概三十來歲,渾身臟兮兮,微微駝背,戴著眼鏡,坐在人群之中,哀傷極了。亦許是很早他就在此喝著養(yǎng)老茶了,而我過去未曾細看,之所以稱他“老人”,大概是因他總混跡于老人堆里吧。
那以后,我常常在樓下的茶館看到他。有時候他亦會看向外頭,眼神總是憂郁著,我撇過臉,總有一種于心不忍的感覺,想他這樣年輕,何以如此荒廢。他有時候會和他們玩紙牌,有時靜靜地只是望著,無一字一句。我常常不太敢看,作為心底有些憂郁的我來講,最不忍直視同我一般時而有股無名哀傷的“同類”了。我在心里暗自同情這個擦肩而過的路人,人事紛呈,也不知他經(jīng)歷何種變故,沉淪至今。
后來幾乎每天都要見到他,有一回他騎著一輛三輪車放在路旁,背著我整理著什么,巷子依舊夾著悶熱的風吹過,聞風而過的我只看到亂七八糟的東西掛滿車身,臟亂不堪的坐椅上掛著兩個破舊不堪的枕頭,幾近看不出顏色。他的淡藍衣服上印著幾個俗氣的大字——新概念英語,諷刺極了。我心中一驚,他竟如此貧窮,抑或是個憂郁的瘋子。我沒有回頭,心中竟有一絲尷尬,與我設想的他竟是千差萬別。
只不過這與我何干,我轉(zhuǎn)身就忘了。
但是后來總是看到他,仍舊是憂郁的、淡漠的神情,行動有些許遲緩,身體健全。時而同他們玩牌,時而靜靜停頓著整理他的三輪車,身上也有著某種世俗極了的靜默氣息。但仍舊不太像我眼中的正常人。
茶館拐過去一些,是縣里的文化長廊,四角樓沿蓋著底下乘涼的人們,旁邊是一條穿城而過的江,時常見他就著兩個枕頭,側(cè)身躺著,不問世事,他的身上散發(fā)著由內(nèi)至外的腐朽感。墮落嗎?但我所理解的墮落比這樣更有生機。頹廢?卻又比這更狠!就是懶得理會世間人的造化。漸漸地我也就不再屑于同情如我一般同在底層掙扎的他了。只是每次總會敏感的多看一眼。他仍舊不溫不火地席地癱睡著,嘈雜的人群中,這大概便是所謂的流浪漢吧,只不過更年輕一些。
盂蘭節(jié)的傍晚,太陽已滅,我散步回家,看到他在長廊盡頭的樹下,頹然站立在靜靜燃著燭火與紙錢的后面,他低著頭,拿著木棍不時翻滾著火焰堆,神情困頓而悲哀。
我沒有停留,依舊當作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一直料想他不過是一個神情呆滯或是瘋了的失敗者,因為種種而無家可歸,帶著全部家當四處為生……卻不料他也有著日思夜想的故人或是親人,終日抑郁成疾,日復一日過著淡漠的人生。
我因此久久的慈悲他,連同他無法泅渡的痛楚,直念著,斷不會將自己葬送至那樣的人生里,甚至跌倒與爬起都無關(guān)緊的牢籠里。于是趕緊回到家,抽絲剝繭,剖析自己。
我們的一生,不能擁有的太多,以至于我們不斷喪失不斷被剝離,月亮要過多少年才會蒼老,太陽背后,生命的種種,無法揮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