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隨筆3篇
雜文隨筆篇一:春天的味道
突然,喜鵲的叫聲在天空中響起。抬頭望過去,一對喜鵲,雙雙地飛了過來,從我的頭頂上掠過,沒有絲毫的停止,只是匆匆地離開;而它們的叫聲,也沒有停止過,由遠而近,再由近而遠,最后停留在高大的樹上;而樹上是它們所建起的巢。它們是夫妻嗎?發生了什么事情?他們怎么會吵得這么激烈?
抬望眼,云兒在天空中游弋著,像是飛蝶,也像是飛碟。難道外太空來人了?那些外太空的人也是對我產生了好奇?大約是晴天的緣故,所以云兒就像是張開翅膀的飛蝶,時而把翅膀攏在一起,時而張開的變化著,然后在天空里慢慢地消散;而今天卻有些不同,它們一直都沒有什么變化,都是那么白凈高雅,都是那么高潔,也顯得那么清秀。它們到底是為了掩藏什么?不是外星人,而是后面躲著一個美麗的仙女,擔心被凡人的我看到?
微闔著眼睛,盡情地享受著春的氣息。
突然間,聽到了鳥兒的叫聲。下意識地睜開眼睛,就看到鳥兒有些驚慌,看著天空,叫了幾聲,似乎是受到了驚嚇的樣子;隨后,迅速飛到草叢里,小心地看著天空。突然,一只野兔,從面前一閃而逝,躲入灌木叢中。這時,一個巨大的黑影,印在地上,緩緩地移動著,像是一個空中的霸主,在巡視著自己的土地。抬頭看去,望著這個黑影的主人,才知道是鷹。鷹,似乎也發現了我,對我并不感覺到害怕,只是看著我,帶著幾分好奇,不緊不慢地依舊在空中翱翔著。
遠處的山,還是一如既往地沉默著,顯得成熟,也有著獨特的魅力。但是,在它的身上,有著幾株不知道名字的樹,已經開花了,洋溢著獨特的芬芳,擁有著珍貴的花香,讓春風開始激蕩。白色的花兒,粉紅色的花兒,都在顯示著春天的味道。而在冬天里,曾經被火燎過的痕跡,從上到下,依舊很明顯,就像是頭發的分際線,讓人感覺到驚訝,也感覺到驚奇。是玉門關嗎?因為它的左側,是花兒爛漫,雖然很少的幾株,卻彰顯著春天的味道;但是,它的右側,卻什么都沒有,依舊是枯草、枯木的世界。所以,在這里,就可以感覺到徹徹底底的“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感受。
“春風不度玉門關”?我也寫一首詩唱和一下?
正想著,后面響起了喇叭聲。哦,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已經下山了。
雜文隨筆篇二:小巷面香深
“老板,來一碗一根面,多放榨菜,不要辣椒”“好嘞!”
廬州的清晨,就是這樣開始的。店面不大,幾根竹竿支撐著破舊的塑料板,幾張樸素年久的黑色方桌,再加上那略顯寒酸的幾把長條木椅,便是店家的全部家當。
雖然破舊,但桌椅依舊整潔,面店隱于小區的一角,樓房阻隔了路口的喧鬧。但,這不妨礙店門口的車水馬龍。吃面的多是小區里的居民。天才剛剛亮,湯鍋里的蒸汽就已經彌漫開來,環繞在面店的上空,久久不忍離去。第一批吃面的主顧便是一大早就去鍛煉的大爺大媽們。十幾年的經營已經形成了默契。老人與店家雙眼一對視,相互一點頭“來啦?”“來了。”那十幾年不變的面就下了鍋。沸水發出開心的咕嘟聲,潔白的面在清澈的水里翻滾,沒過多時,面被撈了出來,放置在了如小臉盆大小的青花瓷碗中。佐以下面的干子、榨菜、毛豆,再交上一勺濃墨重彩的醬油,兌上一點面湯,面碗變擺在了老人的面前。早晨鍛煉出了一身汗,風一吹還有些冷,現在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面條,好像身上所有的毛孔都舒張開來,那滋味,別提有多美好了。
接著而來的就是那些要趕著上學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們。面店門口出現了一片歡鬧的場景。各種車輛停滿在道路兩邊。幾張桌上也都擠得水泄不通,孩子們稚嫩的話語和父母的談論,總會使店家眉開眼笑,享受著繁忙而愉悅的滋味,面鍋更忙了。
隨著孩子們的離去,面店漸漸冷清,老板娘也可以閑下來打掃一下桌子,收拾一下地面。而這時,那些不需要為子女煩惱,享受晚年生活的老人們才剛剛來到。當一碗熱騰騰的湯面放在他們跟前,大家的話匣子也都打開了。各家的瑣碎事,或亦生活中的快樂、或亦家庭中的苦惱,在這里,大家都敞開心懷,無所顧忌地聊開了。時不時,店家也加入他們的對話,當有人為自己不爭氣的兒女而生氣時,老鄰居們都過來勸他;當有人訴說自己兒女的事跡時,大家都在靜靜地聽。一手拿著一份報紙,一手夾著筷子吃面,老人們在這里已不僅是體會吃面的滋味,更多的是享受生活的滋味。
“明天再來啊!”當送走中午最后一批客人,抹去桌上最后一層油污,放好長凳,不需要也沒有鎖門。對店家來說,他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在這小巷里,開一家一個特色的廬百味一根面面館,想必也是極好的。沒有都市的爭吵與忙碌,他們就在這里,離生活最近的地方,聆聽生活的聲音。
面的滋味,恐怕也是生活的味道吧。
雜文隨筆篇三:一片頌歌下的人
一片頌歌下的人會是什么樣子?
不同的人,由于生長的環境不同,可能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就不相同;即使是在同一環境下所成長起來的人,對著同一件事情,也會有著不同的看法;即使是雙胞胎、三胞胎等等,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可能是全部一致的,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換一個角度來說,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這是正常的,沒有什么可奇怪的。
可是,一個人,如果是在一片頌歌聲中會怎么樣?
現在的通信發達了,新聞自由,人們可以說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如果是一片贊聲,依然不會是好事情。太久遠的事情不提,就說說離我們并不算遠、也不算近的一百年前發生的事情,即袁世凱登基為帝的事情。
袁世凱從一開始,并沒不想當皇帝,也不想成為皇帝,否則,他是不可能會允許議員進行參政的,也不可能會允許成立議員制度。但是,他身邊的人卻不是這么想的,為了成為開國的功臣,對袁世凱開始了歌功頌德,在一片頌歌聲里,袁世凱有些忘乎所以;可是,他并不知道的是,這些人為了他能夠成為皇帝,無所不用其極,用錢收買一切可以收買的人,就連妓女也加以利用,把贊同他成為皇帝的舉動,生生地變成了一種鬧劇。而他的兒子袁克定為了成為皇太子,也開始糊弄他,竟然印了一份專門給他看的報紙。一份報紙,只為一個人看,這也是讓人醉了。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但是,當時的情況是,這件事情確實是發生了。
這是頌歌下發生的事情。不要說這件事情可笑,也不用譏笑袁世凱,因為這樣事情,今天依舊發生著。不說美國發生的,不說英國發生的,就說說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
我們的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很多“袁世凱”;不,不說袁世凱,最起碼,袁世凱是被人用遮羞布擋著,對外面的世界并不能夠敏感地發覺;但是,因為頌歌太多而遭受的蒙蔽。可是,現在,很多人都是撕下了這塊遮羞布,很多人都是赤裸裸地站在眾人的前面,是赤裸裸地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是不允許任何人進行反駁的;不要說他的妻子兒女,就是他身邊的人,也必須是贊美他,贊美他,除了贊美他,還是贊美他。
最后的結果是,很多人都知道,他會像袁世凱一樣倒下,不可能會有別的下場。
這就是活在頌歌里面的人的下場。
雜文隨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