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筆記
同性戀一向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許多人不想接觸它,甚至恥于談論這個話題,在文章中有一段對話被人們所熟知——
“我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么不接納同性戀者?’”
他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做性的目的,把無知當做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在過去就連婚姻的目的也是為了繁殖后代,而同性戀被認為是傷風敗俗,違背道德倫理,一旦哪家被發現有同性戀者,其當事人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他所在的家族也會被貼上違反道德的標簽,從此世代都抬不起頭。在那時,感情是性的附屬品,大多數人都是被父母包辦婚姻,他們沒有自由,像個牽線木偶,臉上被刻著呆板的笑容,而一個同性戀者的出現,往往會掀起軒然大波,更何況他們被賦予著“患者”的名頭。
“感情應當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一個器官反應。”
前不久在與母親的一次散步中,我提出同性戀的話題,她毫不猶豫地說這是違背道德的事情,是不合理的,她是決然不會理解的這件事情的。正當反駁的話語即將蹦出嘴時,我咽了回去,似乎規規矩矩、結婚生子的思想已經在他們的心里根深蒂固了,我無法改變任何事情。還有一次與同齡人交談,她大方地說到,只要彼此相愛,為何不可,感情是兩個人內心的觸動,無關性別。而在文章中也有談到,”一個人對性和愛的態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在于這個人本身。讀過文章后,我有點明白,為什么老一輩人不愿意理解同性戀,或者說是不敢理解,因為一旦他們認可了就意味著他們過去苦心經營的世界觀崩塌了,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所以他們選擇了拒絕。
而同樣在不久前,臺灣經過“同婚專法”,成為亞洲首個允許同性婚姻的地區,并與七天后正式實施,且舉辦了全亞洲第一場同性婚禮。對此,有一句評論使我深受感觸:不贊同,不反對,互不影響,如果幸福,那便祝福。我認為,這是對待同性戀的最佳態度,如果不贊同,也請不要反對,只需互相尊重即可。
“不思慮未來,不懼于回憶,無所謂對錯,更無懼流言,只望此刻的我,手牽眼前的你,沉醉深愛的你我,幸福眼前的路。”
我們一向在流淌著,最終會相溶在一齊。
《看見》讀書筆記篇2
《看見》“看”到了,在看不見的角落里,被家暴的婦女,被歧視的同性戀者在哭泣。他們是“弱勢群體”,也是“我們”。
開始之前,先講講弱勢群體是什么。王小波曾說,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百度上對它的解釋是被邊緣化的人群。
長久以來,弱勢群體在人們心中也就是那幾個模樣:農民工,貧困山區的孩子,幼童,婦女……但在我心里,這個群體是所有人。這個群體沒有性別,沒有年齡。
書中描述的飽受家庭暴力摧殘的女性是弱勢群體。可現實生活中,飽受家庭暴力摧殘的,亦不僅僅是女性。或許你曾聽過“男子因忘記買雞腿被妻子捅死”這條看似不可思議的新聞。而這條新聞評論下,多數網友表示“這男的還有用沒?”“你要是老老實實,你老婆至于嗎?”“懦弱!”……而這并不是個案,那條新聞下的評論也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態。在這樣的情景下,男性在家庭中,也是一類弱勢群體。他們所應對的不僅僅是肉體上的傷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暴力,也更難維權。
舉這樣一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弱勢群體并不局限于男性,女性。而是指被邊緣化的人群,被忽視的人。我心里并不愿意這樣稱呼,因為我明白,或許有一天,或許是此刻,我將成為他們。作為外來務工子女的我若是與那些大城市里的孩子相比,我可能是他們眼中的“弱勢群體”,但若是我與那些留在鄉村的孩子相比,他們是我眼中的“弱勢群體”。
在看不見的地方,在數不盡的比較中,這個社會誕生了無數的“弱勢群體”,但我們的態度不應當是憐憫,不應當是忽視,更不應當是歧視。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像對待自我一樣,給予他們尊重,就是關注他們,不要再讓他們游離在社會邊緣。我們需要做的很多:健全制度,完善法律,制定規則……我們需要做的也很少:平等相待,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