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感受150字
讀后感是指讀者在接觸某篇文章或書籍后,從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中,寫下的對文章或書籍的總結和評價。我與地壇感受150字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我與地壇感受150字,方便大家學習。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1
我讀過許多書,而在暑假里我讀了一本對我來說非常特別的書,或者說的做好的書。那就是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
這本書講了作者雙腿癱瘓后,心情十分失落,就搖著輪椅進入了家附近的地壇。也就是從那天開始,他就和上下班一樣,別人上班他就搖著輪椅進入,別人下班他便搖著輪椅回家,不論嚴寒或酷暑。
后來,他的母親便鼓勵他寫作,他便認真的寫了起來。母親愛花,可自從他的雙腿癱瘓后,種的花全死了……
他寫過許多的小說,可是都沒有出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寫的小說終于獲獎了,可是他的母親卻已經不在了,如果她在,一定會非常高興的。自此以后作者開始走好運。但是好像每個人都是這樣的,身體缺什么就最想要什么,他想踢足球,打籃球和游泳……其中最想做的是田徑。
讀完這本書,我有很大的啟發。人在遇到困或者人體殘疾后,不能退縮,不能被困難打倒,而要向著光明的未來繼續前進。因為說不定什么時候努力著你就成功了!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2
我與史鐵生共同走進了地壇,它剝蝕的琉璃,淡褪的朱紅,坍圮的高墻和散落的玉砌雕欄絲毫沒有遮住地壇的光輝,地壇露出了它的本質:老柏樹愈見蒼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蕩。地壇洗盡了鉛華,顯出樸質與簡約。于是,一個失意的人就搖著輪椅進入了一個廢棄的園子。
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從蜂兒、螞蟻、瓢蟲、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氣息,纖細弱小的身體卻蘊藏著無盡的生機。我想,人生也如同這園子一般,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那么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鐵生在園子里思考著死與怎樣活的問題。最后他終于想通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而我們生存,就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去。
母親對史鐵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激勵。可以說,園子是用自己的胸懷包容著作者,母親是用愛包容著作者,“有過我和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這是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
一個鮮活靈動的繽紛的世界,不僅讓史鐵生感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著,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作為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我常常想支撐著史鐵生以殘疾的身軀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感恩,感恩母親,感恩生命也許是最好的答案。《我與地壇》表現的對生命的理解,值得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3
我們每個人從生下來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之間的經歷就好似一場場賭博:第一場贏了,四肢健全;第二場贏了,平安生活,以致第三、四、五等全部賭完了,人生已經沒有什么可以用來下賭注了,一切不確定因素都消失了,一生也就該結束了。我們是幸運的,贏得了較好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但天知道下一場是輸是贏,為了贏,得到更好,我們就會努力,這時我們努力的起點就會比別人高,因為我們之前贏了,但那些輸的人呢?他們可能沒有健全的四肢、平安的生活,只能加倍努力,前提是他們的意志能承受住失敗。承受住且努力,成功;承受不住或不努力,失敗。這,就是社會,就是人生。
史鐵生先生就是那些輸的人中的一個。他失去了兩條腿,就像前面說過的,輸了就看意志力,撐不住,就是靈魂的殘疾。當輸了時,忙碌的生活就會瞬間變的緩慢,慢到你可以看清它每一個細小的瞬間,觀察生活時,你會得到鋪天蓋地的信息,它們躲在你從未注意到的角落,等待你擦去因賭輸而瘋狂流淌的眼淚,正眼瞧瞧它們。這是一道門檻,當你跨過去之后,你會進入下一個階段——思考:得到的信息太過深奧,你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它們,這時你會發現一切都值得思考,生活、經歷、曾經的所有,甚至賭輸幾場的副作用,也就是提前結束賭博——死亡,也會引起你思考的興致。當你靜下心來,你會沉迷于思考,你會失去恐懼,發現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生存和得到更好,而是逐漸理解世間萬物的內在聯系,體會世間真情的前因后果,終于在思考中得到了動力,終于抬起希望的步伐,想走下去了,繼續努力了,黑暗才會被你拋在身后,死亡也不再可怕,就像史鐵生先生說過的: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人生好似賭博,贏便得到,輸便失去。每輸一次,明白了一些事情,撐過來繼續為贏而努力,偶爾又輸,明白后又贏,在這無限的循環中,一次次加深對世界與生活的理解,或許,人生的真諦亦在于此。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4
最近在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之前對于這本書的印象大概是在小學或者初中學過的其中一篇《秋天的懷念》。內容大概講述的是一個母親和自己的殘疾的兒子相約去看花,沒等到那一天母親突然過世了,留下兒子對過往的沉思和對母親的愧疚。
提到史鐵生,腦子總會想到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孤寂背影。聽到《我與地壇》會立刻想到史鐵生,然而卻未曾拜讀過這本書。這幾天無意的翻閱到,覺得甚是榮幸。
《我與地壇》,作者對于這本書的定義大概是散文集。加上感情色彩的話,我覺得這是內心獨白加回憶錄。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與書同名,我與地壇。特別喜歡這篇文章,大概是因為里面刻畫了很多人物,一對夫婦,一個愛唱歌的小伙子,智力殘缺的女孩,地壇的花草樹木……每一個人物都很有不同,卻有相同,他們構成了地壇的人物縮影。作者通過生動詳實的語言,既表達了自己的不同時期內心豐富細膩的情感,又傳達了令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刻頗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力感。
這樣的“條件反射”確立于一個盛夏的午后,所以記得清楚,是因為那時的蟬鳴最為浩大。那個下午母親要出長差,到很遠的地方去。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兒園,在家,不離開奶奶。但兩份提案均遭否決,據哭力爭亦不奏效。如今想來,母親是要在遠行之前給我立下嚴明的紀律。哭聲不停,母親無奈說帶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兒園!”出門時我再次申明立場。
母親領我在街上走,沿途買些好吃的東西給我,形勢雖然可疑,但看看走了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兒園的路,牽著母親的長裙心里略略地松坦。可是!好吃的東西剛在嘴里有了味道,迎頭又來了那面青灰色高墻,才知道條條小路相通。雖立刻大哭,料已無濟于事。但一邁進幼兒園的門檻,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沒了依靠,惟規規矩矩做個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幼兒園墻內,是必度的一種“災難”,抑或只因為這一個孩子天生地怯懦和多愁。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5
雖然我年紀還小,無法徹底的理解《我與地壇》這篇散文要表達的生命厚重感,但讀完還是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有些人將這篇文章和雞湯劃等號,我是不大贊同的。所謂雞湯就是用個難以理解的道理加上一些華麗的辭藻拼湊而成。但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卻情真意切。
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地壇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卻涌現出作者的三個問題的答案。園子里散步的老夫婦,愛唱歌的青年,中年女教師,包括弱智的小女孩都對作者的生活態度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生與死,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既然選擇生,那么就要活的出彩,整日無所事事,落魄如喪家犬,那么和死又有什么區別呢?很多人對生活懷有憤憤不平的心態,怨天尤人。卻不知當你還在抱怨腳上的鞋子不好看時,一轉頭,卻發現街角的那個女孩沒有腳!
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有些人被多咬了一口,那是因為上帝沉醉于你的芳香。如果你看到的只是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那你的天地只能向死神延伸!
雖然我年紀還小,無法徹底的理解《我與地壇》這篇散文要表達的生命厚重感,但讀完還是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有些人將這篇文章和雞湯劃等號,我是不大贊同的。所謂雞湯就是用個難以理解的道理加上一些華麗的辭藻拼湊而成。但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卻情真意切。
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地壇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卻涌現出作者的三個問題的答案。園子里散步的老夫婦,愛唱歌的青年,中年女教師,包括弱智的小女孩都對作者的生活態度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生與死,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既然選擇生,那么就要活的出彩,整日無所事事,落魄如喪家犬,那么和死又有什么區別呢?很多人對生活懷有憤憤不平的心態,怨天尤人。卻不知當你還在抱怨腳上的鞋子不好看時,一轉頭,卻發現街角的那個女孩沒有腳!
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有些人被多咬了一口,那是因為上帝沉醉于你的芳香。如果你看到的只是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那你的天地只能向死神延伸!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6
《我與地壇》是本不同尋常的書。
她的作者史鐵生在我心中,本就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人,一個雙腿癱瘓又長年患病的一個人是怎樣創作出這樣一本書的,我不知道,我只感受到了,從它的文字感受到了一首悲涼的曲子。
可能是因為它的作者的原因,這本書我讀得更認真,更仔細,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秋天的懷念》,我之前在翻語文書時略看過,只覺得史鐵生對她母親的懷念是深厚的,但當我讀完這本書再回想史鐵生的母親時,只覺得她是一位辛苦的母親,那樣的富有文采,那樣的愛花,可是因為生活的束縛她邁不開腳,當史鐵生同意跟她去看菊花時,竟成了永別。母親去世了,這時候的史鐵生才好似猛然醒悟,要好好地活……我們沐浴在母愛中,卻從來沒有關心過她的一切,這讓我想起了張曉風寫的《母親的羽衣》中,母親們曾經是天神寵愛的女兒,她們擁有著美麗的肌膚與無憂無慮,但有一天她們把羽衣自己鎖在了箱子里——因為她們已經決定做一個母親。
她們曾經可以快樂的,自由的飛翔,她們可以凝望遠方,她們可以和朋友去看遍世上綺麗的風景……
但有一天,她們把這些隱藏起來了,變得成熟與穩重——因為她們已經決定做一個母親。一個愿意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包括美麗的肌膚與寶貴的時間。
讀《我與地壇》感觸甚深。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7
上次回家偶然在已經蒙塵的書架上看到了一本曾經高中時讀過的書《我與地壇》,也是突然心血來潮,擦去書上一層薄薄的塵土,翻閱起來。
在我看來史鐵生是一個飽經苦難的人,但他卻譜寫了一首謳歌生命、積極向上的在贊歌,他通過文字映射出高貴而豐富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窺見了一個斗士在苦難里生活,在絕望中奮力尋找希望的過程,向死而生,卻又堅韌的活著。
《我與地壇》這本書的主人公便是作者和那個飽經風霜的公園,他們仿佛是同病相憐的友人,一個被命運奪走了健全的身體,一個被歲月斑駁了痕跡。史鐵生在這里經歷了人生的最低谷,他在這里獲得了寧靜,寧靜的看這云卷云舒,寧靜的經歷酷暑、寒冬,他沒有自怨自艾,更沒有破罐破摔,他在這里得到了救贖,地壇與母親的陪伴讓他放棄了輕生的念頭,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史鐵生將母親對他偉大又無私的愛描繪的淋漓盡致,他母親因為說話提及到了“跑”和“踩”而自責不已,出門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在彌留之際掛念的都是史鐵生和他那個未成年的妹妹。所以這本書也包含了作者在多年后對母親的緬懷之情,也許也有對自己曾經怨天尤人傷害了母親的'后悔。
如果史鐵生沒有失去雙腿可能世界上會多一個岌岌無名的平常人,雖然造化弄人,在他最好的年紀失去了雙腿,卻靠自己的堅韌度過了最難熬的那段時光,最終他成為了一個平靜的智者,他的文章總會引人深思,思考人生的哲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苦難總會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無論前路坎坷幾何,都會向著夢的遠方眺望,去看那遙遠的風光。
回到現實不禁感慨,生命二字承載的沉甸甸的重量,堅強的活著本就是一種偉大,對比史鐵生這位智者的過往,我要做的是從哪里顛倒再從哪里爬起,繼續攀登人生的高峰。感恩這個世界給與我一個健全的身體和幸福的家庭,僅是如此便強過很多正在遭受不幸的人了,既然我已經擁有如此多的幸福,就要活出更精彩的人生,任何挫折都會是我前行的動力,懷有一顆堅強的內心,永遠堅韌、自強。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8
在生命最燦爛的季節,他雙腿殘廢;當輝煌的成功就要走近的時刻,母親卻永遠地合上了雙眼。作家史鐵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難經史鐵生咀嚼,竟煥發出神奇、瑰麗的光彩,痛苦讓它如此美麗。
《我與地壇》表達的人生哲理對任何人都有意義,不管你是富有還是貧窮,美麗或丑陋;不管你是智者還是愚人,成功還是失敗,你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然而,當今社會有些人面對挫折和苦難,選擇了逃避的態度,重讀《我與地壇》有著積極的意義,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
作者是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后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里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斗的力量。
我們知道,對于生命,作者也曾經消沉過,但最終還是在死亡的邊緣堅強的掙扎,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深深的震撼著我:“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也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每一秒鐘我們都在汲取天地的新印象,也在摧毀舊有的印象”。就個體而言,人最終都會走向死忙,是個悲劇,“年年歲歲花相識,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確實在年年變老,任何生命都終將逝去,但對于整體而言,生命是綿延不息的,秋冬季節百花凋零,但來年的陽春三月又蓬勃生發;上一輩的肉體生命在不斷消亡,但下一代嶄新的生命又在茁壯成長。生命的車輪總在不停地前進,盛極而衰,否極泰來;生命其實是個不斷輪回的過程,生命不會因為死亡而永遠消失,而是醞釀著另一段生命的開始人生的魅力正在于人生的短暫,我們每個人手中的這張生命車票是有期限的,我們要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人生應該如何度過呢?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顏真卿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青春的身姿永遠是充滿張力的,充滿勃勃生機的,我們每個人都要永遠保持陽光的心態,塞繆爾曾說過:“青春是心境,不是年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不老的,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們華發叢生、皺紋密布、身軀佝僂,老態龍鐘,但衰老的永遠是我們的容顏,不老的永遠是我們的心靈和思想。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9
數年前,在初中課本的語文書上偶然翻過《我與地壇》,便為作者折服,但當時只能感嘆作者的不幸與堅強,那時的還不知道我們這只是我們的初初見面,往后種種,我不知在書本上,作文中寫過多少遍作者的例子,對我來說,史鐵生,不僅僅是一個名字,還是一個生動有溫度的形象,但我也想當然的以為我已經領會到了他的所有,但時至如今,我又再度翻開這本書,書本里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在像我招手,那是史鐵生的世界。他在最年少輕狂的時候失去了雙腿,再次變成了一個需要媽媽照顧的“嬰兒”,命運多么殘酷,多么無情,史特生在地壇的撫慰下漸漸平靜,他無可奈何而又漸漸平靜,他逐漸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是,而是一個終將會到來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是想要把生命活的更有意義,最終,他或許以作家的身份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可是,他的媽媽呢,那個經常被史特生記起的媽媽,那個在史特生出門時默默靜望的媽媽,半生凄苦,唯一的希望也被命運所戲弄,誰又能夠撫平她的傷口,史特生說也許就是因為他媽媽太苦了,所以才被早早的召回,也許這算是一種安慰吧。
在地壇里,史特生見證了許許多多的人,這些人也許是偶然經過史特生的世界,對他投以一瞥,卻把半生呈于史特生眼前,一位短跑運動員在短跑生涯即將結束時被發現有天賦,日日歌唱的小伙子也不見總蹤跡,漂亮的少女智力有缺,年邁的老夫妻陪伴中老去…命運總是喜怒無常,休論公道,這些在地壇中與史特生相遇的人們,也許在半生過后,會帶著命運的饋贈回于地壇吧。可是,誰又能知道呢?
史特生說,當牽牛花初開的季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但他還說,太陽總在一面下山時在另一面爬山。也許,歲月催人老,但心呈稚兒永青春。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10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托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雙腿”,他體驗到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一片古園,在這里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回,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凈地,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并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于到時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復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于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凈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11
等史鐵生活到他最狂妄的年紀時,老天卻帶走了他的雙腿。使他后半生不得不坐在輪椅上,他絕望過、憤怒過,但最后依然好好的活了下來,沒有放棄希望。
史鐵生缺少了雙腿,他參透了更多東西,我覺得他說的?與我想的起了共鳴。若世上都是完整的人,每個人都長得一模一樣,這個世界將毫無生機可言。然而,上帝造出了千千萬萬個人,每個人都不一樣。這當中必能排出個好壞來,而總得有一些人有著壞模樣,這樣壞模樣的人才能反襯好模樣的人。人因為每個人不同,審判一個人的標準也有所變化,并不注意人們的外表了,而是注重他們的內心。而史鐵生就是“不完整”的人,他比正常人缺了雙腳,顯出他與別人不一樣,他的聰慧、質樸、有毅力才被表現出來。
但是,你先天差,后天就一定差嗎?并不是,先天的從你來到這個世上你的父母就已經替你決定好了,你不能再改變它。你所能做的就是,改變后天的,比那些先天比你好的人更努力的學習、勞動、工作,來彌補先天的不足。?你比別人愚鈍,那就刻苦練習;你比別人急躁,那就多讀書,培養耐性;你比別人少了許多許多,那就比別人努力少的這么多倍。
可怕的是那些天資比你好的?,可后天還比你努力的人。所以,趁著些天資比你好的人偷懶的時候,快去努力吧!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12
在讀《我與地壇》時,我仿佛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傾聽一位知己細細地講述他的故事,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篇散文給我的感受是: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母親是偉大的,同時也是痛苦的。“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是加倍的。”她應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突然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在期待,期待自我的兒子能從困境中走出來,期待自我的兒子能像普通人一樣的生活。她甚至為了自我的兒子在心靈上能有一份寬慰與自由,她不惜自我忍受心靈與肉體上的雙倍痛苦。她對兒子的愛,也僅有天底下的母親能夠體會。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里,期望能給母親一個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讓她有一個淡淡的微笑,也心滿意足了。可是,她卻不在了,人世艱難,事與愿違。這讓史鐵生的心里是何等的失落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珍貴的東西叫幸福,它看不見,摸不著,卻一向在你的身邊。有的人認為幸福是榮譽,是金錢,是權力,而我認為,幸福是母親對你深深的愛。
經過閱讀《我與地壇》,我也深深的反思了自我種種不對。寫作業時,媽媽讓我身體要挺直,肩膀不要一高一低,我總是會反駁一句:這跟您有什么關系;暑假里,我每一天都吃冰條,媽媽說,女孩子冰條吃多了對身體發育不好。可我還是趁您上班了,偷偷吃。我還記得許多這類的事,可是在做過之后沒有勇氣對您說對不起。媽媽,我愛您!是您給了我一個充滿愛與奇跡的世界;是您在我身邊不斷的督促,鼓勵我去勇敢地放飛自我的夢想;是您給我自信,讓我微笑著去應對生活。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13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毯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后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郁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郁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才是正道。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14
記得在上初中時就學過這篇文章,那時也不怎么理解史老師,今天又再一次讀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兩點:母愛與生命。
小時母親經常嘮叨,總是讓我們感到很是厭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嘍,呵呵——人經常犯的錯誤,等到暫時失去或永遠失去時才明白過來,這也許是史老師寫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個目的吧,上了大學,背井離鄉,才真正的體會到什么是思念,為何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是所有人文學者都歌頌的,確實,母愛的偉大豈止是三言兩語能表達的出來的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對母親的思念從文章中不難體會。
當身體的殘疾及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交集在一起時,我想我們確實難以體會主人公的痛楚,但母親的愛,母親的去世,當這一切都相繼發生并且發生后,明白就接著而來了,就如我開始說的那樣,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曾經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數不過來了,這個問題確實也難以說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我們都不應該輕視它的存在不是嗎?這也許就是主人公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所在了吧。
我與地壇感受150字篇15
蕭瑟秋風起,吹進了那片荒蕪的園中,遍地落葉隨風而旋舞,天邊的那抹彩霞孤獨地飄著,看上去有些凄美。有一個人坐在輪椅之上,靜靜地欣賞,直到月光灑下,他才意識到:“母親永遠不會來了!”
史鐵生這個有著悲慘命運的人,在他充滿活力的年紀里卻雙腿殘疾,上天像是對他開了一個玩笑,他漸漸喪失了生活的自信心,恨自己恨整個世界。他開始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但是他的母親卻一直在他身后默默地守護著他,她不管自己身上的病痛,卻執意讓兒子看菊花。然而上天再次捉弄人,無情地將母親召了回去,直到史鐵生看到蕭瑟的秋風中昂首挺立、爭奇斗妍的菊花,才認識到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堅強、樂觀及生命的美好與珍貴……
讀罷《我與地毯》,作者由最初的對生命的厭惡到努力活下去,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轉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每個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挫折、困難,但是我們不能在困難面前輕易繳械投降。其實,每個人都是幸運兒,因為最起碼上天還賦予了我們生命,讓我們能夠活在這個世界上,只要生命還在,那么我們就有活著的理由。我們要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對命運說:“我一定要讓自己活得更好!”史鐵生不正是靠著這種堅定的意志,發掘出了自己寫作的天賦,成為著名的作家的嗎?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雖然擁有著健壯的身體和青春的活力,卻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擁有。或因一次考試失利,或因被批評一次,甚至或因失戀了就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讓生命綻放的花朵過早凋謝。史鐵生在文中說的那句話還記得嗎?“死是一件無需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都不會錯過的事”,所以我們何必著急去完成這件事呢?命運有時不能講公道,但是我們可以像史鐵生一樣對命運不屈,在現實生活中樂觀進取,擁有菊花一般的韌性!
不言放棄,笑對人生,你的生活將開滿幸福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