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教學設計
六年制語文第七冊6課《觀潮》是一篇講讀課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觀潮教學設計,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觀潮教學設計一
背景分析:
《觀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S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6課。本文是一篇寫景的課文。課文描繪了農歷十八日錢塘江觀潮的奇異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
問題分析:
在這篇課文中,作者通過“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這樣的順序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奇特的景觀,語言文字優美,氣勢磅礴。但由于我們身處四川盆地,即使有部分學生出外旅游觀看過漲潮,對于錢塘江大潮漲潮時的景象還是比較陌生的。光靠課文中的文字學習不僅抽象而且教枯燥,這就需要我們的課外拓展學習。我們知道四年級的學生雖然處于小學中段,可是對于直觀形象的事物仍然十分感興趣。因此,我課前讓學生自己先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到的錢塘江大潮的知識。他們可以通過上網、查資料等方式進行收集,也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
問題解決:
在教學設計中,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我想以情景教學法,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讓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在漲潮時的特點,從而在直觀形象的過程中感受壯麗奇特的景觀,激發他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課件,為學生直觀展示。制作課件時,我提前在網上收集的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利用power point來輔助教學。我在網上收集了關于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圖片,還利用影音文件播放了潮來時震耳欲聾的潮聲,讓學生直觀感受錢塘江大潮漲潮時的雄偉壯觀。最后,我還為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潮來時”的語段,學生為我們祖國有如此壯麗的“天下奇觀”而自豪,不由自主地讀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觀潮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提供同題材的不同體裁的作品,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3.把握文章主題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現方法。
教學重點
1.讀懂讀通文章,積累文言詞句。
2.把握文章主題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現方法。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2.引導學生很好地理解體會作者語言文字的表現力。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讀—講—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3.比較拓展法。推薦潘閬的《酒泉子》,與本文比較,開闊學生視野,提高閱讀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錢塘江大潮,是聞名世界的奇觀,蘇東坡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以此來贊美錢塘江大潮,那么,錢塘江大潮潮來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樣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觀看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南宋的國都是臨安,即現在的杭州,觀潮地當時在臨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寧),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的表演。當日上到宮庭下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南宋詞人周密曾經觀看了錢塘江涌潮,并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生動的描繪了出來,現在就讓我們隨著南宋詞人周密走進《觀潮》,領略錢塘江大潮的偉觀吧。
三、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掌握正確的讀音,聽清節奏。
雷霆(tínɡ) 楊誠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爾(shū) 一舸無跡(ɡě) 善泅(qiú) 僦 賃(jiù lìn)
羅綺(qǐ) 鯨 波(jīnɡ)
2.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既望(望,農歷十五;既望,農歷十六)
方其遠出海門(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