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三 教案
陶淵明則代表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歌的最高成就,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歸園田居其三 教案。
歸園田居其三 教案一
教學設想
本課是學生入學后學習古代詩歌的開始,最重要的教學任務是,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具體地說,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二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兩年的時間里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后的詩歌鑒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但要做到這一點也并非易事,學生在當前的年齡段上記憶力強,又習慣于快讀,讀上四五遍即可成誦;一旦成誦,誦讀的興趣往往消退,對詩中某些詞語的意思乃至全詩的內容大意也欠缺認真的思索,這就不利于上述習慣的養成。教師應針對這種狀況采用靈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導。
教初一學生學古詩,居第一位的是誦讀,但講解也不可廢,主要是講詞義和詩句大意,內容稍深一點的也要講講背景,但所有這些只宜點到為止,切忌展開。學詩,重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能大致說出一點即可,用不著去歸納什么“中心意思”;詩的內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強求“統一”。
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選某些詩句讓學生作具體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寫詩(全詩或局部),也可以運用啟發提問。
教學內容和步驟
[說明]以下內容是按水平較高的教學班的要求寫的,水平一般的教學班可據此作適當的調整,少提問,多誦讀,用讀讀講講的方式進行教學,或增加默寫練習。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一、導入。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做過幾任小官,41歲那年辭官而歸,從此住在農村,親自參加田間勞動,直至63歲去世。這首濤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附帶說一下,在封建時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據他們的行事給一個謚號;陶淵明不是大臣,“靖節”這個謚號是他死后朋友和門人私下給的,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節操,可以叫“私謚”。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記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問: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草)鋤了多長時間?(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講:詩的前四句只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i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即今語“早早地起身”;“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穢)”,本作 ,是草字頭,也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污穢解)。第四句說歸家已是月兒初升之時。“荷”,擔、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勞動情形。
問: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說的?(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問: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講: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以抒情為主。
三、總結。(含背誦檢查、默寫)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游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愿,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
歸園田居其三 教案二
教學目標:
1、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2、訓練學生欣賞詩歌意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
教學難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課件、討論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向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種;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 千年已過,我們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那高潔的靈魂同學們,我剛才說的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歸園田居》其一
二、 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退隱,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
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歸園田居》《飲酒》等
三、 朗讀課文
四、 文本分析
1、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圍繞“歸”我們思考四個問題
(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么?
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
(2)為何歸來?
明確:
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養家糊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B、守拙歸園田
提問:怎樣理解“守拙這個詞”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拓展:“羈絆”、“池魚”
潘岳《秋興賦并序》“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
陶淵明之前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一詩時,就曾取潘文中“池魚籠鳥”之意寫了“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提問:找出描寫田園風光的句子,并且請同學們用富有詩意的語言來描繪這一副圖景
明確:“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空曠的田園背景下點綴著茅屋,熔注作者自得心情
榆柳覆郁,桃李飄香,自然真情,全在字里行間
炊煙裊裊,彌漫飄渺,勝似仙境,美似神仙
雞鳴狗吠,一副和諧祥和之景象
提問:這幅圖景給大家帶來什么感覺?
明確:恬靜、優雅、寧靜、和諧、朦朧
提問:為何把這幅圖景渲染得如此之美?
明確:這一切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拓展:“雞鳴”“狗吠”
《老子》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樂府詩集·相和曲·雞鳴》“雞鳴高樹巔,狗吠深宮中蕩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4)歸去如何
明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可見作者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
(拓展:“虛室”“自然”
虛室:源自《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自然:“自然”一詞是老莊哲學特有的范疇,它不是指與人類社會相對而言的客觀的物質性的“自然界”,而是一種狀態,即非人為的、本來如此的、天然而然的)
小結: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誤入官場的痛心悔恨,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擺脫官場羈絆的欣喜愉悅陶淵明有著高潔情懷、傲然浩氣,不僅創造了美麗的詩文,也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世人
五、拓展練習
有的人喜歡淵明的人格,有的人喜歡淵明的境界,同學們喜歡淵明的哪一方面呢?請做下面一個小練習,填補后面的內容
喜歡他的人品:(如:不為五斗米折腰)
喜歡他的心態:
喜歡他的境界:
喜歡他的透徹:
喜歡他的豁達:
喜歡他的夢幻:
六、背誦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