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勸學》原文及翻譯
高中勸學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勸學》原文翻譯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是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它的弧度就能符合圓規(畫出的線),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不再挺直,(這是)用火烤讓它變成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再用斧鋸加工)就直了,金屬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 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達,而行為沒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長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 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精神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好馬跳一步,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止。如果用刀雕刻幾下就放棄了,那么(即使是)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和兩個蟹鉗,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勸學》閱讀及答案
勸學(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學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假輿馬者 假:借助。
C.臂非加長也 加:增加。
D.雖有槁暴 槁暴:風吹日曬而干枯。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故木受繩則直 ②醉則更相枕以臥
C.①吾嘗終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龍生焉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
3.下列句中的加點詞,和現代漢語的意義相近的一項是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圣心備焉
C.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D.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4.下面對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舉例說明任何人通過發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
B. 荀子發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C.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和借鑒意義。
D. 隨著作者設喻的連續和手法的變換,文章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生鏗鏘起伏的節奏,表現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
5.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勸學閱讀參考答案
1.C(加:更。)
2.B(A.從;被。B. 就。C. 表修飾;表承接。D.兼詞,于之;語氣詞。)
3.C(博學:廣泛地學習。圣心:圣人的心境。須臾:片刻。寄托:寄居。)
4.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論證)
5.(1)我曾經踮起腳后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到的廣闊。
(2)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各自的主張,并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國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為了揭示后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一文,鼓勵人們通過學習改變不良的思想和行為,振興禮義,制作法度,專心致志地去實踐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