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讀后感
魯迅雜文是魯迅文學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創作的最高水準。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雜文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雜文讀后感一:魯迅雜文有感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年,
—題記《自嘲》
我國有一位大文豪,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發像刷子似的直豎著,濃密的胡須成一個隸書“—”字……。他是中國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的主將,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國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高峰,其中的《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他就是以筆為武器,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
在今天的中國,我們生活在和諧的社會。我們用現在的口吻意讀魯迅當年的雜文,我們僅僅只能讀出魯迅雜文的攻擊性,僅僅是一種“筆戰”。可我們卻大大錯誤,魯迅只是生活在一個壓迫的時代,處在被壓迫的地位,只是用自己的筆反抗。
中國的雜文中魯迅的可謂稱之為瑰寶,雜文記錄了他的一生詳細記載了他的一輩子的思想。他一再強調:“解放別人,同時解放自己。”的確,魯迅雜文是一把治痛救人的解放刀。魯迅的雜文大可分為四大特性:否定性;攻擊性;偏激性;和隱蔽性。
否定性
在魯迅看來:“說到中國的改革,第一著自然是掃蕩廢物,以造成一個使新生命能得誕生的機運,
讀后感
歷史是過去的陳跡,國民性可改造于將來,在改革者的眠中,誰和目前的東西是全等于無物的。”就是魯迅雜文的創作思想基礎也是魯迅雜文的否定性是基本的第一特性的思想根源。
攻擊性
魯迅雜文的攻擊性,也是斗爭性,出于改良這人生美好的理想,出于更廣大的心里含殺機的文人,是別一家。從魯迅雜文的攻擊性,可以體驗出魯迅生命中的復仇情結。從魯迅名言:“到將來,也會有人造言主義者來反對 報復罷,我們憎惡他們!”可以真正了解魯迅的“創作總根于愛。”
偏激性
看過雜文的人都知道魯迅筆下所批評的人、事和社會現象,就能感受到他那偏激的筆法了,魯迅雜文中所批評的人點名道性,欠數之多,在中國現代文壇各學界是極為罕見的。
隱蔽性
魯迅文章的隱蔽性終究來自他深沉的內心。時代和中國造就了他這樣一個深沉的人,在政治的壓迫下,戰斗的作者,只有也必須“常抗戰而亦自衛。”“鉆網”就是自衛,“鉆網的法子”就是隱蔽性之所在。
然而,魯迅終其一生,并沒有厭倦,所以他的晚年創作了更多的雜文,燃燒出更旺盛的生命力,站著并且是“橫站著”,反抗到最后一息這就是那位老者視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那就無異于謀財害命的人。
雜文讀后感二:魯迅雜文選讀后感
魯迅先生是位愛國人士,他年輕時有志于當一名醫生,但他看到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同胞看到同族人被砍頭時麻木的表情時,他放棄從醫,走上了寫作的道路,他以文學的形式改變他們的精神。
初中時,學過他的《閏土》,小說則與雜文有著很大的不同,故事情節看的明白,卻是非常悲哀的,封建社會的身份地位,禮儀文化,使一代代人有童年的天真活潑,變成中年的疏遠陌生。友情逐漸被扼殺,是很殘酷的。
魯迅的雜文集里處處可以看到他批判統治者的封閉守舊,禁錮人民的思想。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把國家比作密不透風的鐵籠,人民則是快要悶死卻渾然不知的愚民,自己則是叫愚民起來的人。魯迅不是首個要改革的人,但他卻堅持與xx言論作堅持不懈的斗爭。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處于封建社會走向末期,外國列強紛紛侵入中國。而中國政府卻無動于衷,只是一味地接受不平等條約,卻還不打開國門。
魯迅先生的雜文,是他真實生活的寫照,記載著他對當時的社會動態的批判,自己生活的成長與對社會看法的轉變,與朋友的談天等等。正是這種真情實感,才使這么看過魯迅文章的人民醒悟過來,,為新革命砌好了幾塊墊腳磚。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也反映出魯迅先生堅強的個性,執著喚起人民清醒的覺悟。魯迅先生的這種品質也體現在字里行間,否則他早就承受不了寂寞與悲哀了。
現在讀讀他的雜文,也不盡能讀出它的全部韻味,有時可能還不太理解他的隱喻意與批判點,所謂一個時代培養一輩人。挖掘魯迅文章的深層含義還得多多閱讀幾遍。
雜文讀后感三:魯迅雜文讀后感
魯迅的雜文是在那大夜彌天的年代里,在對一切舊勢力短兵相接的戰斗中,用以迎擊敵人、釋憤抒情的主要藝術手段。
剛開始接觸他的雜文時,覺得過于生澀,很多地方只是莞爾失笑或驀感蘊蓄,并未曾體會其深刻意義蘊涵的辛酸和眼淚、痛苦和悲憤。
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一切優秀的藝術作品,無不滲透著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魯迅雜文題材太過繁瑣,讀后也便會產生不同情感。就單說說《論辯的魂靈》一篇吧。
這篇文章不拘成法,敢于創新立異、獨辟蹊徑。全篇大部分模擬社會上的某種謬論,加以比列,不著一語,而丑態盡露。
魯迅常說:“我所住的并非人間”,那些反對改革者在他看來都是鬼魅,他們反對新思想,攻擊改革的奇談怪論都是“鬼畫符”。
“雖然不過一團糟,但帖在壁上看起來,卻隨時現出各樣的文字,是處世的寶訓,立身的金緘。”“祖傳老年中年青年‘邏輯’扶戰滅洋必勝妙法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赦”。這種諷刺是冷峻的,雋智的。作者用嘲謔、俏皮、含而不露的語言,把能暴露被揭露者的丑態的、具有戲劇性的情節表述出來,使其“刻露而盡相”。通過諷刺,撕掉他們莊嚴的假面,抹去那引人發笑的油彩,露出他們可鄙的靈魂。它不象辛辣鋒利的諷刺那樣,而是一種俏皮、雋永、含蓄,有蘊味的諷刺。
“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既然中國人生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也生瘡了。你既然也生瘡了,你就和甲一樣。而你只說甲生瘡,則竟無自知之明,你的話還有什么價值?倘你沒有生瘡,是說誑也。賣國賊是說誑的,所以你是賣國賊。我罵賣國賊,所以我是愛國者。愛國者的話好似有價值的,所以我的話是不錯的,我的話既然不錯,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這是什么邏輯?看了不免讓人發笑,同時又不得不佩服說此話的人“偷換概念”“邏輯推理”學得太好。與前面的諷刺比較起來,其中的筆調較為舒緩輕松,但嘲諷、譏笑的意味還是溢于言表。作者用這樣的諷刺多不是對著政治上的敵人,而是對著社會生活中的怪現象和文壇上的丑聞軼事,通過諷刺,引起人們對諷刺現象的厭惡、輕蔑、卑視。
還有一點想說的就是,魯迅似乎誰都批判過,什么都看不慣,唯獨沒有批判的就是自己。這一點似乎不合常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其中的不合常理我也就暫且留著不說吧。
看過“雜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