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雜文寫生命的文章
用雜文寫生命的文章一:站在生命的低處
兒時,曾留心過燕子飛行的過程,它們也是呈弧線飛行的,每次高飛前,總是要向下滑落一段,然后再奮力向上飛。
起初我不明白其中的緣由,直到現(xiàn)在我才知道,原來燕子下滑的過程是積蓄力量,是為了下一次飛得更高、更遠(yuǎn)。
我恍然醒悟,原來人生的低處只是力量的一種蘊藏,是為了走向另一個更高的頂點。那么當(dāng)我身處低處時,又有什么好悲傷的呢?
通常當(dāng)人們處于人生的高處時,總是志得意滿,頤指氣使,恃才傲物,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因而停步不前。
其實這時已是強弩之末,即將滑向人生的低處。當(dāng)人們處于人生的低處時,總是悲觀失望,痛苦決絕,殊不知,否極泰來,即將步入另一個美麗的春天。
《蝸居》中有一句很經(jīng)典的臺詞:人的一生是一條上下波動的曲線,有時候高,有時候低。
低的時候你應(yīng)該高興,因為很快就要走向高處,但高的時候其實很危險的,你看不見即將到來的低谷。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的一生總是充滿了坎坷與艱辛,總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
當(dāng)身處高處時,要不驕不躁,要意識到潛在的危險,要不斷地奮發(fā)進(jìn)取。當(dāng)身處低處時,不要自暴自棄,不要悲觀絕望,凡事要看到積極有利的一面,充分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等待下次機會的到來。
因為低處只是暫時的停留,只是力量的蓄積,一旦時機成熟,達(dá)到所需的能量,就會石破天驚,到達(dá)另一個理想的境地。
很多時候,巨大的成功往往會導(dǎo)致我們更大的失敗,而暫時的失意卻常常能引領(lǐng)我們走向成功。
人生有三種境界,就好像是參禪。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頓悟之時,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當(dāng)走過生命的一周匝,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的人生,才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人生中根本就沒有什么高處與低處,只是一個不斷追求和攀登的過程。
用雜文寫生命的文章二:感激生命
早晨醒來,你看到了太陽、藍(lán)天、樹木,你享受著早餐,你有健全的身軀,你有愛你的家人,你有工作、朋友、音樂、書……如果你能對生命充滿感激之情,那你就不必怨恨上天的吝嗇了。
杰米·杜蘭特是20世紀(jì)的偉大藝人之一。他曾被邀參加一場慰問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退伍軍人的演講,但他告訴邀請單位自己行程很緊,連幾分鐘也抽不出來,不過假如讓他做一段獨白,然后馬上離開趕赴另一場演講的話,他愿意參加。安排演講的負(fù)責(zé)人欣然同意。
做完了獨白,他卻沒有立刻離開,掌聲愈來愈響。
他連續(xù)演講了15分鐘、20分鐘、30分鐘,最好終于鞠躬下臺,后臺的人攔住他問道:“我以為你只講幾分鐘呢!怎么回事?”杰米回答:“我本打算離開,但我可以讓你明白我為何留下,你自己看看第一排的觀眾便會明白。”
原來,第一排坐著兩個士兵,兩人均在戰(zhàn)爭中失去一只手。一個人失去左手,另一個則失去右手。他們正在一起鼓掌,而且拍得又開心、又響亮。
一個人能從心底對自己的生命充滿感激意識時,他一定是快樂的、魅力四射的。
在失去了手的士兵身上,體現(xiàn)了一種對自己的熱愛以及對生命的珍惜。這都來自他們對生命的感激。
如果我們還活著,如果我們還不是特別的窮困潦倒,如果我們還有健全的四肢,那么,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對生命充滿感激呢?
一位偉人曾說:“當(dāng)鞋合腳時,腳便被忘卻了。”人之所以痛苦,根源在于人在心靈上難以滿足,對生命有太多的不滿和抱怨,唯獨少了一份感激,快樂也因此與其無緣。
用雜文寫生命的文章三:生命的無常
三個星期前,我參加了我初中英語老師的追悼會。這是我第一次親臨現(xiàn)場,進(jìn)入那樣一個氛圍和環(huán)境中。我站在追悼會現(xiàn)場的時候,就在想,人們面對這樣的時刻,只能是無奈,無助和無法抑制的悲傷嗎?如果這是我的追悼會,我會希望它是什么樣子呢?或許大家看過邁克爾杰克遜的追悼會。在那個時刻沒有人再關(guān)心那些緋聞,同僚們用邁克爾的歌去紀(jì)念他,因為他生前也是用音樂來征服世界的。我覺得這樣的儀式突出了一個人的標(biāo)簽,同時也提醒我們,雖然人不在了,但是他的所作所為仍然會對世界產(chǎn)生影響。于是我就想,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我的人生準(zhǔn)則是快樂的活著,并且可能的話給周圍的人帶去快樂,那么為什么在最后的時刻,不能也是快樂的呢?我或許可以請一支樂隊,主唱唱一首blues風(fēng)格的曲子,歌詞是我的一生,以一種幽默的方式宣布一個故事結(jié)束。我希望我的家人朋友,可以欣慰的看著我離開,如同當(dāng)初父母看見我出生一樣甚至是喜悅的。
其實快樂的葬禮已經(jīng)存在,一位作者在印度就看到過這樣的儀式,他們歡慶著,吹著喇叭,但是那是個葬禮。那位作者說,這完全顛覆了她對葬禮的看法。我想以上的例子中,都有個共同的前提,那就是能夠直面生命的無常,所以才能如此坦然與從容。什么是無常呢? 如果你去的一個四季分明的城市,你就會感受到春去冬來,春又來。我們不會因為黑夜的到來而感到傷心,因為我們知道黎明仍然會到來。晝夜輪回,四季更替,生老病死,世界就是循環(huán)往復(fù),如此無常。而我們慢慢認(rèn)識到,其實人類也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環(huán)。有個說法叫做,如果能找到反義詞的東西,都不是永恒的,都是會變化的。比如光明與黑暗,缺憾與完美,快樂與悲傷,順境和逆境... ...如果我們執(zhí)著于其中一端,那么就一定遭遇顛簸。未來的世界,腳步越來越快,如果不能找到平衡,那就很容易隨風(fēng)搖擺。那么平衡是什么呢,就是所謂的在二元對立中,找到一元中道。其實不用說的那么玄乎。現(xiàn)實的意義是:如果我們可以意識到,柔不是弱,而是剛的另一面;失去和得到是一回事,這里我想展開一下,我們往往習(xí)慣與得到,覺得理所應(yīng)當(dāng),所以一但得到“停止”就覺得失去了。
其實只是得到的沒有想象的多而已。誰說你本該得到呢。這個角度看其實得到和失去就是一回事;還有那句有名的話叫做,如果把我的黑暗都拿走,那么我的光明也不復(fù)存在。如果我們可以意識到這些,那么很多事情我們就不再只關(guān)注一面,很多問題就可以豁然開朗。跳脫開來,看到一個更大的圖景。若能接受生命的無常,那么生活中的瑣碎就能更坦然從容了。視角又回到,追悼會的現(xiàn)場,我很欣慰的看到,我們這間屋子更加的平靜,我可以清楚的聽到從隔壁傳來的崩潰狀的嚎哭。我想或許是因為我老師是信宗教的緣故?,F(xiàn)場有一位牧師一直在說:“大家不要悲傷,她是去了好地方,并沒有死去,只是在主的懷中睡去了。”尤其是加上剛才一連串的思考,這牧師的話讓我第一次體會到那句西方文化史書上的話:宗教是大多數(shù)人的安慰品,而哲學(xué)是少數(shù)人的奢侈品。 但是這兩者達(dá)到的作用是一樣的,就是讓我們在這顆寂寞星球上的人類,得到一絲慰藉,不再那么彷徨和惶恐。最后用奧修,一位印度心靈導(dǎo)師的話作為結(jié)尾“當(dāng)波浪相信自己就是大海的時候,它就超越了生死境界,而只要波浪還認(rèn)為自己就是波浪,它就永遠(yuǎn)停留在生或死的邊緣。”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用雜文寫生命的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用雜文寫生命的文章”